房价跌了,贷款没少,卖房还倒贴,高位买房被套牢

发布时间:2025-11-27 01:42  浏览量:3

郑豪在广东做地产策划工作,2021年冲动买下一套120平米的毛坯房,花了340万,他付了102万首付,剩下238万是银行贷款,现在这套房子挂出去最多只能卖230万,但欠银行的钱还有260万,卖掉房子不仅拿不回钱,还得倒贴30万,三年下来利息加上房价下跌,损失超过130万,他现在工作收入不稳定,每月房贷压力大,不敢装修,也租不出去,只能等着限售期结束。

李明在东莞做家具生意,2022年咬牙买下学区房,总价五百多万,把郊区的老房子抵押出去,贷款大约三百万,现在这套学区房市价掉到两百四十九万,贷款还欠着两百八十万,中间差了三十一万,他找到买家,决定不再硬撑,准备回老家开个小店,不是不想坚持,是实在扛不住压力,房子压在手里,每个月还要还贷款,不如早点卖掉脱身。

深圳那边的中介提到,从2025年开始,每个月都能遇到两三个房主卖房的钱不够还贷款,这些人大多在2021年房价高的时候买了房子,集中在那些炒得比较热的新区和学区房,当时很多人首付不到三成,有的还通过一些擦边手段多借了钱,现在利率虽然降了一些,但欠的本金没变,每月要还的贷款反而更重了,收入没见涨,房价却跌了,欠的债还在那儿,日子过得挺难的。

有人开始想办法解决自己的困境,他们找亲戚朋友借钱,或者申请过桥贷款来还清房贷,之后再慢慢处理债务,但过桥贷款的利息很高,月息超过百分之一,这相当于把每月的还款压力转变成了不断增加的负债,还有人去找那些声称能“断供保房”的中介,想通过法律程序拖延银行还款,争取多延缓一段时间,但银行方面已经明确表示,这类中介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赚钱,存在欺诈风险,而且银行本身就有协商机制,根本不需要第三方介入,律师也指出,故意拖延诉讼属于滥用法律程序,虽然能暂时缓解压力,但律师费用和累积的利息会越来越多,最终借款人还是会承受更大损失。

美国一些地方实行"无追索权贷款",就是说房子卖不出去时,房主可以直接把房产交给银行,不用继续偿还剩下的贷款差额,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能快速解决债务问题,降低金融系统风险,还有人觉得这样能促进消费,因为人们的还款压力减轻了,但也存在反对意见,担心可能引发道德风险,导致银行产生更多坏账,中国当前把金融稳定放在首位,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做法,其实无论哪种方式,关键问题在于房价上涨太快,人们过于乐观,很少考虑价格下跌的可能后果。

那些在高价位买房子的人,买的房子主要就两种类型,一种是城市新区里主打概念的新楼盘,另一种是学区房。2021年的时候,这两类房子被炒得特别厉害,价格高得不实在,现在回调最明显,跌得也最多。当时很多人想快速买入再转手赚差价,结果政策变了,人口红利消失了,收入也变得不稳定,流动性一下子枯竭,房子就成了烫手的资产。现在这些房子大多还是毛坯状态,持有成本不断上升,又没人接手,干脆变成了“僵尸资产”。我个人觉得,买房真的不能只看未来的想象空间,得算清楚手里的钱能不能撑到把房子卖出去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