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厕所竟要先做任务,免费厕纸被套路
发布时间:2025-10-06 09:05 浏览量:3
文︱陆弃
这是什么操作?上个厕所,竟然得先做任务。扫码、关注、刷视频,才能拿到一张本应随手可得的厕纸。想想都让人抓狂。生理需求面前,这些所谓的“智能便民设备”,不啻于在关键时刻给你加上一道魔咒。人类的尊严,似乎就这样被一卷卷厕纸绑架了。
事实很简单:市民进入公园或公共厕所,本想顺手拿一张免费厕纸。结果,纸机不会自动给你纸,必须先完成一系列操作——扫码、关注公众号、甚至刷视频广告。设备看似高科技、方便管理,但现实是,内急的你根本无暇思考,焦躁感瞬间飙升。新京报一年前就报道过这种设备,但一年过去,市民吐槽声仍然不断,说明问题没解决。
冲突的核心是便利与折腾的矛盾。厕纸本应是最基础的公共服务,可这类机器却将公共资源变成“任务奖励”。你越急,它越让你受折磨;你越慌,它越让你手忙脚乱。二维码、关注、视频广告,本质上是商业逻辑入侵了生活场景,把生理需求当作流量入口。上厕所成了营销场景,这逻辑,让人哭笑不得。
影响不只是个人体验。市民心理上产生抵触感,公共卫生服务被曲解成“任务游戏”,信任感下降。想象一下,老年人、行动不便者或者对数字设备不熟悉的人,他们面对这种纸机,是尴尬、是无奈、是直接的生理困境。所谓“便民”,变成“逼人操作”。公共资源应当服务于人,而不是绑架人。
关键变量在于设计理念和管理目的。是为了节约成本?为了统计使用数据?还是为了做广告流量?无论哪种目的,都不能凌驾于人的基本需求之上。厕所,不是实验室,也不是流量场。技术可以辅助管理,但不能让人付出代价才能满足最基本需求。便民不是口号,便民是让人轻松、顺手、及时。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道理:科技创新与公共服务不能脱节。上厕所,本应快、顺、安心。扫码任务、视频广告、关注公众号,这些“高科技”操作,在用户急需时,是嘲讽,是折磨,是对公共服务本质的讽刺。免费的纸,却在关键时刻让人感到焦虑,这种荒诞,正是生活被商业逻辑绑架的缩影。人类的尊严,不应被一张厕纸和一堆二维码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