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终有报!出生南京却否认南京大屠杀!最后香港被套麻袋暴揍

发布时间:2025-09-26 19:48  浏览量:2

编辑丨A.xk

“战争产生的伤亡很正常,根本谈不上大屠杀,况且日本已经道歉了......”

难以想象,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却否认南京大屠杀。

他就是马立诚,吃着中国饭反倒向日本摇尾的败类。

本是高级知识分子,曾任职《人民日报》主编,最后竟然站在了自己国家历史的对立面。

否认历史、发表精日言论也就罢了,甚至为日本开脱罪名。

殊不知,这位“汉奸公知”为日本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暴露丑恶嘴脸的他,在香港街头被麻袋套头,暴揍一顿。

01

南京大屠杀,这五个字像烧红的烙印一样,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

今年,《南京照相馆》《731》这些优秀电影的出现,让那段浸满血泪的历史又被重新撕开,提醒我们永远不能忘。

可偏偏,马立诚揣着明白装糊涂,给日本侵略者“洗白”。

更想不到,数典忘祖的他,早年居然还算个“励志典型”。

1977年恢复高考,他快30岁了还在工厂上班。

别人都觉得他折腾,他偏要考大学,结果还真考上了武汉大学历史系。

大学期间,马立诚常泡在图书馆,阅读书籍,查找资料,培养文学素养,练习写作,提升文笔。

以至于后来他在写作领域屡创佳作。

马立诚善于独立思考,他的文章思想前卫,观点新颖,表达犀利。

尚未毕业,他就靠硬实力走进“中国青年报”总编的视野。

果不其然,毕业后,马立诚顺利入职青年评论部。

他用眼睛观察世界的变化,用笔杆记录发展中的祖国。

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端正的工作态度,一路从评论部新人晋升为编辑副主任。

为了追求更高的成就,马立诚不久后毅然加入了人民日报。

他的才华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成为报社中最知名的编辑之一。

他撰写了许多评论文章和著作。

《交锋三十年》这样走在时代尖端的“珍品级”文章,甚至也被包括在其中。

这篇文章一经问世,立即掀起了巨浪。

因此,当时马立诚在民众心目中享有较高的信誉。

在报社里,马立诚不仅逐渐升任为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编,更是理所当然地备受领导器重。

当出现了新的晋升机会,或者是被派往国外留学的机会时。

领导心中的首选人选即是马立诚。

可谁能料到,这位精心培养的公知,竟成了一个颠倒黑白的“白眼狼”。

02

2002年,马立诚受邀参加中日文化交流活动时,受到日本方面的高规格接待。

在日本停留期间,他参加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学术讨论,并受到了日本学者的“洗脑”。

这些日本学者通过展示所谓的“温馨场景”和夸大其词的言论。

试图让马立诚对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产生怀疑。

在这样的环境下,马立诚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

回国后,马立诚继续受到日本方面的软磨硬泡和“甜头”诱惑。

他逐渐认为应该报答日本,于是开始发表亲日言论,为日本的侵略行为辩护。

甚至在著作中,声称南京大屠杀不存在,南京当时根本没有三十万人。

他还认为战争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人员伤亡。

这种言论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不满。

关于南京大屠杀,当初还在远东军事法庭的审判中,就已经对人数进行了认定。

身为一个南京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就在身边,马立诚却仍然如此明目张胆的否认历史。

一时间,无数国人对他口诛笔伐,然而他的荒谬言论还不止于此。

马立诚更是在自己的书中,攻击那些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甚至还夸大其谈,说爱国的都是暴民。

说完这些话,马立诚还不满足,开始到处吹嘘日本的军事强大。

认为中国应该以日本为中心,来建立合作关系。

种种这些,细数来,最令人不能容忍的,恐怕就是这件事情。

那就是他四处奔走,为大汉奸汪精卫进行“平反”洗白。

届时,人们彻底摘下了原先对于马立诚的知识分子滤镜。

马立诚怎么也想不到,种下因果的下场,竟这版惨痛。

03

一系列恶行之后,人民日报早就将马立诚辞退。

他被公众贴上了“汉奸”的标签,从受人尊敬的学者沦为千夫所指的对象。

眼见在国内声名狼藉,马立诚迅速前往香港,并继续发表争议性言论。

不成想,在此期间,曾因市民认出而在街头遭到袭击。

袭击者先是将麻袋将其困住,随后使用了引有“勿忘国耻”字样的棍棒,对马立诚暴揍一顿。

那以后,马立诚便销声匿迹。

有人说他回了南京老家,也有人说他移民国外。

但不论在哪,只要他的恶行,还存在于网络和史料里,就注定永远无法被原谅。

2021年,日本有媒体自曝当年款待过哪些“重量级中国嘉宾”。

不成想,马立诚的名字赫然在列,那一刻,再多的洗白也救不了名誉。

从情感的角度讲,每个时代确实都不缺“唱反调”的人。

但“反骨”,不是完全丧失基本的人性和历史感。

否定南京大屠杀,那不仅仅是背叛祖国,也是在刺痛难者亲属的心。

而像马立诚一样的人,在我们这个时代其实仍有存在。

当年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尤其南京事件上。

马立诚一句日本不必向中国道歉就能罔顾所有事实吗?这种行为是不会被认同的。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这不是说要把仇恨记在心底,而是要恪守历史留下的痕迹。

如果没有历史的佐证,可能几代人过后,便会完全遗忘。

现在他们在否认曾经犯下的过错,我们当以铭记,正所谓居安思危才能长久。

参考资料:环球网——马立诚: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环球时报——马立诚:日本政府领导人就战争责任问题做了25次正式道歉

环球时报——环球时报:马立诚“对日关系新思维”刍议

共识网——人民日报前评论员马立诚:改革声被压死 门户网站只能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