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摆地摊到年入1500亿,背后藏着南通祖孙三代人
发布时间:2025-05-07 18:11 浏览量:2
近日,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再获国家级荣誉。
在前不久天津举行的首届中国服务消费创新大会暨第二十五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大会上,叠石桥家纺产业集团(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被授予“全国商品交易市场最具影响力专业领军市场”荣誉称号。
这是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自获评
“全国诚信兴商典型案例”“全国最具影响力品牌市场”后,收获的又一个国家级荣誉。世界家纺看中国,中国家纺叠石桥。说到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是全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的家纺床品专业大市场,市场拥有各类商铺1.5万多家,经营600多个品牌、1000多种家纺产品,2024年市场成交额突破1500亿元。
凭借40多年的创新发展,“叠石桥”家纺品牌已经“蜚声世界、享誉全球”,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江苏区域品牌。然而,“叠石桥”家纺如何诞生?其背后朱氏三代人的创业故事又有几人知晓?本文带你了解。
筚路蓝缕顺势而为——朱学同
“叠石桥”家纺品牌为何叫“叠石桥”?因为,南通的家纺故事要从一座叫叠石桥的桥上说起。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朱学同担任三星镇永富大队党支书时,面对人多地少的窘境,大胆开拓创新,在南通地区较早创办了一家村办企业——猫匾工艺品加工厂,既转移了富余劳动力,又闯出一条致富新路,成为南通村办企业的一个样板。其后,他又出任三星镇三产办主任,是叠石桥家纺城最早的规划者和建设者。
直到今天,朱学同仍被当地人称为“家纺城活地图”,叠石桥河房街东首1号和志浩市场东区165号这个位置,他悄悄作了记号,因为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长出了一个千亿级的大市场。而在当年,摆摊还是件冒险的事儿。
1982年12月,改革开放春风劲吹,获得合法身份的叠石桥市场步入发展正轨。1985年,市场升级为县级集贸市场,一年后,发展到4000多个摊位,日成交额超过百万元,三星从海门“垫底”乡一跃成为海门首个“亿元乡”。
1992年,叠石桥绣品城建成并吸引2500个商户,逐步发展为全国最大的绣品专业批发市场。
随着“商贸向市场集中”,2000年后,三星镇又通过“工业向园区集中”,力求突破作坊式生产难维持、建设用地不足等瓶颈。1995年,镇上拿出7亩地建设了第一个工业园区——“民营经济开发区”。草根市场脱胎换骨,也让拆迁安置的村民获得了市场改革发展的红利。
2001年往后,通过三期开发,叠石桥市场从规模和交易总额上都实现了快速增长,三星工贸园也在2006年升格为省级开发区“海门工业园区”。市场的裂变式发展,也让家纺这个传统产业不断创新升级,与德国法兰克福、美国纽约第五大道并称为“世界三大家纺中心”。另外,国际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落户,也为叠石桥家纺城注入了新活力。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如今,海门全区家纺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超50%,线上市场占比超80%,年产量超12亿件,平均每分钟生产1350套套件、670条被子和340只枕头,各类生产经营主体万余家,直接从业超10万人,间接就业人员50多万人,已培育各类市场主体5.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160多家,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的份额,更是将产品远销海外。
走向海外借势而起——朱仲辉
从一个籍籍无名的绣品市场,到扬名中外的国际纺织品交易中心,叠石桥国际家纺城的可喜变化离不开关键的“侨力量”。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人物:朱仲辉,朱仲辉是朱学同的儿子。
1963年出生在海门三星的朱仲辉,没有读过大学,甚至在上个世纪还几乎没有出过国门。起初,朱仲辉只是一名普通的猫匾销售员,凭借在长江沿岸城市卖货的经历积累了一定的销售经验。随着改革开放大潮,他做起了自己的生意。朱仲辉于1991年开始经营服装厂,主要做服装、皮装的加工,随后进军家纺行业。
朱仲辉天生就有着商人的嗅觉。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打定主意,要把家纺生意做到海外去。面对充满未知因素的海外市场,他没有丝毫彷徨犹豫,而是浑身充盈着开拓者的兴奋与激情。他想方设法成为南通市纺织品进出口有限公司的合作伙伴,将四件套和老头衫源源不断输出到匈牙利和波兰。
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朱仲辉没有停歇,而是抓住机遇,投入巨资,将家门口老旧的小绣品城,改建成现代化的家纺城。2001年,他铺展心中的宏伟蓝图,先后投资近30亿元、分三期工程,建成了全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品类最全的家用纺织品专业大市场——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家纺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超50%,远销全球五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在全球家纺圈子里,叠石桥三个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为中国家纺在世界扬名增添了一块重重的砝码。
在国家“走出去”政策的支持下,朱仲辉将叠石桥国际家纺城的成功经验带到了南非。他在墨西拿城建立了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和中国商城,为众多侨胞和当地人提供了理想的经营场所。这一举措不仅拓展了南通家纺产业的国际市场,更带动了一大批南通人前往南非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商业领域。
2009年,作为南通世界通商总会的创会会长,朱仲辉团结一千多名海外通商,构建了全球性的通商海外创业互动网络。卸任会长一职后,他仍不遗余力地为世界各地的通商和他们留在南通的家人、企业服务,“只有把大家凝聚起来,才能不断让‘通商’做大做强,才能在全世界赢得更多尊重。”
再创新高 乘势而上——朱家伶
2017年,朱家伶回到海门,担任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董事长。朱家伶是朱仲辉的儿子。
1989年出生的朱家伶是位不折不扣的“学霸”。19岁考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在佩斯大学鲁宾商学院获金融硕士,毕业后先后在香港、上海等地的金融机构工作,成为很多人羡慕的“都市金领”。
虽然朱家伶成绩优异,但父亲的生意伙伴还是提出疑问——“这么大的产业以后让一个书生来掌舵,行吗?”
要赢得尊重,唯有用行动证明自己。2017年,朱家伶任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有限公司董事长后,便抓住一切机会将中国家纺推向世界。“叠石桥家纺城不能满足于在国内做龙头,必须借势扬帆,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朱家伶的“第一把火”瞄准海外市场,他穿梭于新疆霍尔果斯市、云南河口县、广西南宁等地,几乎将办公桌搬到飞机上。
2019年,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年会在葡萄牙波尔图召开,朱家伶作为唯一的中国企业家代表,在大会作《叠石桥家纺市场与国际合作》主题演讲,向全球纺织界发出“叠石桥声音”。
近年来,国内外形势动荡,家纺行业也迎来发展周期。对此,朱家伶有着自己的判断。今年1月18日,江苏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举行“委员通道”集中采访活动,朱家伶作为江苏省政协委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到:“受内外部环境影响,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冲击。但我们始终坚定发展信心,引领产业投资,推动家纺产业高质量发展。”
充分利用市场平台经济优势,朱家伶从去年投资的一个项目谈起,“去年初,投资25亿元新建‘叠石桥国际纺织时尚广场’,依托这一‘省服务业转型升级示范平台项目’,加强布局我省家纺产业,同时推进‘三个一百工程’,即:招引一百家头部家纺企业、扶持一百家创新家纺企业、培养一百名高端家纺人才。”未来依托该项目,叠石桥家纺城将以高端家纺产品为核心,推动家纺产业高质量竞争,力争5年内实现中高端产品的占比提升20%,产业利润率上升2个百分点。
朱家伶还透露,2025年规划建设一座超30万平方米的跨境电商产业园,来拓展区域内国际化的贸易范围,并配套建设国际化物流云仓平台,实现与航空、航海、陆运、跨境仓的整合。在以上建设基础上,帮助区域内传统家纺企业转型升级、中小家纺企业跨境出海,奠定集群内企业跨境长期发展基础,力争在3年内实现区域内跨境贸易额增长50%。
“我们将不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家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助力经济稳定向好。”朱家伶说。
朱家伶的成长,得到祖辈、父辈们的充分认可。他的肩上,担负的早已不只是家人的期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推动中国家纺走向世界,我们这代家纺人责无旁贷。”
从偷偷摸摸摆摊设点,到覆盖四邻八乡的农村大集;从自发生长的草根市场,变身世界家纺中心;从模仿抄袭恶性竞争,到引领全球家纺创意时尚;从小步探路国外摆摊,到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在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朱氏三代人的努力中,叠石桥家纺城用四十多年的精彩革变,书写了一篇精彩的“通商故事”,创造了发展的“南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