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一家纺织厂,诞生出无数人羡慕的“超级场景”

发布时间:2025-05-06 09:55  浏览量:5

01.

在科技创新狂飙突进的当下,一个关键词正以燎原之势席卷中国产业界:

场景创新

什么是“场景创新”?

2022年,科技部等六部门,在加快场景创新的意见中给出了定义,即“场景创新是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产业快速增长的过程”。

简言之,这是一场产业与技术的“跨界联动”:

为场景找技术,为技术找场景。

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先把产业里那些难啃的“硬骨头”找出来,让技术企业去攻关,等技术攻破了,再回过头来升级产业。就这样,形成需求带动技术,技术又引领需求的良性且高效的循环。

无锡,一个制造业重镇,也正在摸索属于它的新路径——

试图让传统产业成为场景创新的关键战场。

但我没想到,竟然是一个纺织厂,首先成了这场战役中的“超级场景”,各种黑科技轮番上阵,把这个纺织厂淬炼得锋利无比,笑傲江湖。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02.

这家工厂叫一棉

这家工厂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1919年,创始人是著名的无锡荣氏家族,当时叫“无锡申新第三纺织厂”。解放后,无锡依然是纺织业的重镇,申新三厂变成了一棉,后面还跟着二棉,三棉,一直到五棉,但随着历史的冲刷,其他的棉纺厂基本都不在了,只有一棉还傲然挺立。

能生存这么长时间,一棉肯定有他们的门道,我总结了一下,他们最大的门道就在于:

只要无锡有什么新技术,他们就敢用,从来不怕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比如无锡的物联网吧,当时还没有多少人理解“物联网”这个概念的时候,一棉就已经在他们车间里布下了几十万个传感器,要知道,纺织厂最怕的就是纱线“断头”,过去需要大量工人不断巡检,而用上传感器之后,断头检测系统就能自动报警,工人便会立即前往进行处置,大大节约人力。

再比如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很多人还没回过神来,一棉又早已经用上了。

全球首款巡游式自动接头机器人,是由无锡一棉与无锡企业灵奕智能联手打造的,堪称纺织车间的“超级数字中枢”。

其“智脑”内嵌50余个AI模型构建的神经突触网络,“慧眼”能精准捕捉0.1毫米级纱线断头,“巧手”则指挥双机械臂完成毫米级接线操作。配合自动导航控制与多机器人协同的群体智能系统,将生产效率瞬间拉满。

一棉正在使用的智能搬运机器人,又是无锡企业格罗瑞帮他们打造的,这套运输系统不仅解决人工搬运效率低、易出错等糟心事儿,更让一棉的车间华丽转身为智能仓储中心。

用了这么多黑科技,一棉的产品实力自然也不在话下。

一公斤棉花,一棉纺出的纱线足有500公里长,用这种特高支加工成的衬衫,不易起球起毛,手感比丝绸还要好,售价不低于8000元一件,客户都是巴宝莉、LV、爱马仕这样的国际巨头。

“超级场景”一棉,其超级的意义绝非单向赋能。

身为“超级场景”,既为科技企业提供了检验新技术的“试验场”,更为企业自身科研指明了方向。

正在借助和一棉的合作基础,灵奕智能已与经纬纺机签署无轨移动式细纱机生头机器人项目,推动行业走向更高水平的自动化、智能化;

格罗瑞研发的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也已接入纺织行业25个省市百余家重点企业,形成了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21个解决方案。

这种“近水楼台”下的跨界联合新模式,让新技术在实战中迭代完善,更助力无锡创新技术不断“走出去”,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再到产业链的完美闭环,书写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故事。

03.

这样的“超级场景”,在无锡还有其他的例子吗?

至少,我觉得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也算一个。

2012年,清华大学与无锡共建“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10多年过去,这个研究院已经深刻改写无锡的产业版图。

就凭这个研究院,多年来默默给无锡“孵化”150多家高新企业,从这里走出的企业,有的已经上市,有的近期刚拿到数亿元的融资,有的则成为所属领域的黑马企业。

比如集成电路领域的江苏卓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从成立开始7年时间就实现了上市,也是研究院培育孵化的首家上市企业,曾被誉为“国产射频第一股”。

还有入围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的无锡芯领域微电子有限公司、聚焦生物育种技术与装备开发的无锡源清天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慧易芯、芯领域等一批半导体高科技企业……

在这个场景里,无锡注入了主动、细致的服务,清华研究院注入了产学研结合的新思路新模式,让科技之魂生生不息,叶让创新氛围越来越“燃”。

所以我们要问,究竟什么是“场景”,什么是“超级场景”?

有些城市的所谓超级场景,就是划定一个大公园,里面无人驾驶eVTOL“缓缓升起”,无人巴士“扫码即乘”,无人售卖车“招手即停”,感觉像是什么?

像不像过去的黑板报,划一个版面,再“安排”上各式各样的内容,试问这样的场景有何“超级”?

真正的场景,必以集成性、探索性、标志性场景为载体,以有主体、有需求、有规模、可复制、可商业化为目标,加速技术转化应用和产业培育。

一棉如此,清华大学无锡研究院也是如此。

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已意识到,想要在科技领域占领一席之地,就必须助力企业跨越产业化“死亡之谷”。

而场景创新,恰好是架在这道天堑之上的关键桥梁。

无锡的步伐正越来越快:

依托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正加速推进车路协同与智能决策的深度融合,让未来出行更智慧;

在低空经济领域,打造低空物流示范场景,并大胆探索eVTOL城市空中交通示范应用......

这些举措不仅为新技术提供了“验证场”,更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不竭活水。

当然,更需要像一棉这样的企业,清华大学无锡研究院这样的机构愿意当“吃螃蟹的人”,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宽一点。

相信,在未来的这片大地上,每一条产线、每一次研发、每一笔合作,都有可能孕育成为无锡乃至全国的“超级场景”。而这场始于技术、成于融合、终于初心的创新之路,终将让无锡在全国产业版图上,写下属于有关它的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答案。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