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民日报》主编:否认南京大屠杀,在香港被套麻袋暴揍

发布时间:2025-04-19 15:09  浏览量:1

吃着中国饭却向日本摇尾的败类!

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南京大屠杀是真实存在的,可《人民日报》的前主编,却公然发亲日言:“南京大屠杀纯属虚构”、“日本对华无需道歉”.....为日本辩护。

被网友痛骂为“民族败类”,善恶终有报,在香港被套麻袋暴揍,下场简直大快人心。

只是身为“公知”,为何一步步自毁前途?他又是谁?

前《人民日报》主编马立诚的行为,简直就是“背叛”二字的活生生体现,对历史、对我们祖先的最大侮辱。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对很多人来说,那不仅仅是个数字,更是历史的伤口,而马立诚,居然拿出来抹黑。

口口声声说三十万死者的数字是假的,天哪!你敢在南京的大街上随便问问那里的老人,问问当年幸存的老百姓,他们能告诉你,那些痛苦的回忆多么深刻,多少人目睹了亲人被残忍杀害,多少孩子成了孤儿,多少妇女遭遇了无情的侵犯。

你怎么能去否定这些,去抹去这些记忆呢?

他接连抛出《脱离反日》、《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等惊世骇俗的文章,在些文章里,他把中国政府对抗日战争爆发的责任归咎于中国,完全颠倒黑白,仿佛日本的侵略行为是因为我们“过激反应”导致的。

就算连小学生都知道,战争的罪魁祸首是日本侵略者,他居然能把责任推给中国,真是让人无语。

最不可原谅的地方,是公开否认南京大屠杀,他居然敢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是中国编造出来的“谎言”,听到这些话,真是让人怒火中烧。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铁证如山,多少人的鲜血和生命在这片土地上洒下,而马立诚竟然公然去为侵略者辩护,他的这些言论简直就是对历史的亵渎,尤其是那些有南京大屠杀亲属的中国人,简直无法忍受这样的背叛。

在马立诚发表的《对日关系新思维》那篇文章中,他居然公开呼吁要用所谓的“新思维”看待中日关系,说什么不要再纠结历史问题,要“放眼未来”,甚至提出要与日本共建“东亚共荣圈”。

这种言论要是放在几十年前,估计连他自己都不敢说吧,更让人愤怒的是,“东亚共荣圈”曾经可是日本侵略者用来压迫亚洲各国人民的工具,简直是中国人民巨大苦难的象征,结果马立诚倒好,居然拿出来当美好愿景。

他的荒谬言论更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最离谱的,要数他居然大言不惭地说,日本已经对中国道歉过二十多次了,所以我们不应该再要求道歉了。

就好像是杀人犯杀人了,但是他道歉了,所有的暴行就可以被抹去吗?我们就可以原谅他们吗?真是笑话!并且,我们也不是当时的当事人,没有资格替先辈原谅他们!

甚至还敢为汪精卫辩护,说他不是卖.国贼,而是被形势所逼,什么鬼?汪精卫背叛了国家、背叛了人民,他能说是为了“曲线救国”?这种话谁信啊!真是看了让人生气,如果历史真的可以像他写的那样,直接忽视掉那些不堪的暴行,那我们所有人还能信什么?

从一个曾经的“公知”,到如今被誉为“当代汪精卫”,马立诚一夜之间跌落神坛,成了大家眼中的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可当时的马立诚明明是中国《人民日报》主编,这样劣迹行为的他,究竟是怎样当上的公知的?

思想的转变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社会迎来了思想解冻的时期,马立诚凭借着出色的文笔和独特的观点崭露头角,被中国青年报选中,最终调入了《人民日报》评论部,担任编辑。

1985年,马立诚开始深入研究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对四次政治争论进行剖析,马创作了长篇文章《交锋》,因此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人之一”,成为了当时的焦点人物。

但在2002年,正值事业的上升期的马立诚,获得一次前往日本的交流机会,可没想到,却成为他道德沦丧的起点。

刚到日本,日方的接待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崇,五星级酒店的豪华套房,极尽奢华的装饰,每一个细节都显得那么完美,柔软的床铺让人一躺下就不想再起来。

精致的米其林大餐更是让他眼花缭乱,而这些超规格的待遇,像是一颗糖衣炮弹,悄悄地削弱了他对日本的防备。

接下来的交流活动,表面上是学术上的探讨,实则却是一场思想的角力,日本学者们在谈论侵华时期的历史时,居然将南京大屠杀这一铁证如山的事实,硬生生地包装成“学术争议”,甚至公然否认,试图通过这些观点让马立诚产生动摇,让历史的真相被埋没。

马立诚起初并没有被他们的言辞所迷惑,无论日方的怎样辩解,马立诚都毫不退让,坚定地站在了历史真相的一方。

日方学者眼见没有达到效果,于是采取更为隐蔽的手段,他们安排了一系列看似学术性的活动,举办专场座谈会,邀请了几位所谓的“知名学者”来和马立诚讨论日本历史。

这些学者们表面上是在讨论学术问题,实际上却在灌输一个个“和谐”的历史观点,试图让马立诚相信,日本的所作所为其实是“被误解”的,他们的侵略行为并非全然无理。

此外,日方还安排了各种社交场合,像什么私人酒会、社会名流聚会等等,让马立诚感受到日本社会的魅力和文化,在这些场合中,那些名流们一边夸赞他的见识,一边轻轻松松地在谈笑风生中传达他们的亲日思想。

他们将日本文化描绘得美轮美奂,温和的谈吐和友善的氛围,让马立诚对日本产生了某种不自觉的好感。

这还不算完,日方还巧妙地为马立诚提供了接触“珍贵文献”的机会,看似稀有的历史资料其实是经过精心筛选过的,里面很多内容被有意篡改和美化。

那些看似严谨的文献背后,隐藏的却是对历史的篡改与美化,在这些精心策划的活动和信息中,马立诚逐渐陷入了迷茫,他开始怀疑自己一直坚守的历史观,心中的天平也开始倾斜。

日复一日的交流,渐渐地,马立诚的心理防线开始崩溃,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坚定地捍卫历史真相,反而开始认同那些虚假的历史观,他逐渐觉得,侵华日军的暴行并非完全是日本的责任,甚至认为“双方都有责任”。

当全国人民纷纷对他进行声讨时,曾经把他当作“宝贝”的日本人,也已没有丝毫耐心,日方学者早已消失在他的视线中,东京大学也彻底与他划清了界限,讲座海报被一一撕碎,那些曾经以为他是“值得交往”的人物,突然间都变得沉默了。

原来,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愿意当一个废物的“知音”,当利用价值被榨干,马立诚也只能淒惨地迎来他的“结局”,无情的日本警察最终以“非法滞留”的罪名将他赶出了日本,这个曾经自以为能在日本安然度日的人,终究被无情的现实打脸。

马立诚:日本政府领导人就战争责任问题做了25次正式道歉 来源:环球时报

马立诚也只能灰溜溜地逃向香港,继续寻找他那所谓的“庇护所”,他本以为香港是个能够重新起步的地方,却没想到,香港的风头也没能为他开路。

在凤凰卫视,他重新拿起话筒,继续发表一些亲日、反华的言论,依旧不知悔改,真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以为能在香港的避风港里安稳过活,却没想到,自己早已引来一群爱国青年的愤怒。

终于,香港的街头爆发了最后的行动,一群爱国青年,将他“请”出街头,马立诚当时被套上麻袋,狠狠地被暴打一顿,加上马立诚的哀嚎声更是让人不禁想笑,毕竟,这一场“叛国”的闹剧,终于迎来了应有的结局。

他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不仅在日本的历史观上发生了动摇,更让他在回国后,做出了许多背离历史真相的言论与行为,曾经一度备受尊敬的他,最终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的“民族罪人”。

说到底,这不仅仅是马立诚一个人的思想转变,更是一次对民族记忆的挑战,那些糖衣炮弹的袭击,渐渐让他迷失了方向,忘记了作为一个媒体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无数的真相被掩盖,他的一生也因为这次思想的转变而彻底改变,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民族的遗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