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套50%,割肉还是定投?

发布时间:2025-04-18 17:35  浏览量:3

前几天,研习社群里有人@我,问投的某医疗基金深套至今,亏了一半,分析咋办。我看了后发现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今天就跟大家重点写写……

另外我文末做了全球筛选,共找到21只最全指数基金!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沙特、东南亚、越南、印度都在其中。需要完整基金名单的,厚 苔发送“全球”获得。

先对比下基金业绩和同期医疗指数的表现。

医疗高光时不多说,基金曾超额收益显著,很多人也因此追买的。不过,从医疗指数最高点至今,基金近几年表现,也是强于中证医疗指数的。

相似度也很高,几乎同涨同跌。

数据来源:iFind;截至2025年4月17日

基金又是医疗主题基金,按规定要将大部分基金投向医疗主题。大环境的行业指数都这么差,基金净值表现自然难以幸免。

严格来说,基金经理有锅,如适当压降仓位、寻找更低估标的、布局更具潜力的细分医药类资产,都可以少跌些,表现更强些。可60%的因素,主要是我们基民的买点问题,不该追风投资。

万幸没有启动定投,不然会越陷越深。

这也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

第一,越火热的基金越要谨慎。

第二,追高和追买火热基金后,风向不对及时止损。做不到止损纪律,也不要进一步加仓、定投,否则很容易越陷越深。

直到跌幅较大,比如跌超20%、30%后,重新衡量估值,再考虑补仓。

还有心态上,要把基金当作工具,而不是彻底神话它或彻底黑它。

工具无所谓好坏,重点是使用的人。

当然,跌到现在,中证医疗指数最大回撤近70%,就算没见大底,离大底也不远。

这个时候看的太多想的太多反而没用,只有一条路走到底。基金的仓位占比不高,尽量坚持定投,2-3年内应该走能出来。

下面聊下我昨晚的最新复盘发现,探究下究竟是啥推动了美股指数的连年大涨?未来又会怎么走?

以某果为例。

我昨晚看数据时,突然发现全球最顶科技巨头——某果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4%。

以前都没留心过,因此乍看到这么惊人的资产负债率,我一下懵了。

回顾数据,某果2015年资产负债率是50%,随后连续几年快速攀升到70%,近几年普遍超过80%,去年底是84.40%。比国内普遍暴雷的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还高?

数据来源:iFind;截至2024年12月31日

我随后赶紧查看了其他科技巨头的,还好数据没这么严峻。达子的最佳,资产负债率大概是30%,其他某软、某逊等,资产负债率多在40-50%。

以最新一期财报为例,总市值3000亿美元以上共28家。其中,资产负债率超过了60%的有11家,占比39%;资产负债率超过80%的有7家,占比25%。

金融银行等高负债,要做剔除,但高科技龙头还高负债,也要重点考虑,两边暂时抵扣不减也不加。

数据来源:iFind;截至2025年4月18日

再看总体数据,类似某果这样高负债率的公司还有不少,占美股约一小半。

主要是因为过去十多年里,大量给高管发股票期权,如果价格低,无法行权怎么办,那不白瞎了?

因此这些高管、职业经理人持续回购,甚至大肆发债借钱回购,注销后价格抬升,行权变现离场,股价连涨股东也开心。如此循环往复,一年又一年……

根据研究,过去十多年里,美股多数公司大涨,60%的因素是由于回购和大肆举债借钱回购推动,30%的因素是业绩增长推动。

但是,债务终究要还的。公司不是国家,没有印钞权,还不上就雷了。

与此同时,关税风暴下,经济逆全球化,可能导致业绩萎靡、回购乏力。公司又超高负债率,一个不慎可能就暴雷了。

总之,不管过程如何,最后总要有人为每一种疯狂买单,只是要等游戏落幕才能知道结果。

注意,我不是黑美股的回购,国内在回购注销方面确实远远不如老美,有很多要学习老美的地方。可任何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

我也不是说某果一定暴雷,高负债的一定暴雷,而是一些没有某果那样全产业链实力又高负债的,在逆全球化进程中,暴雷概率增加。

当然,类似风暴,反过来也会促进并购、重组,危中含机。

居安思危,置之死地而后生,都是人类的生死存亡之道。

文末总结下:我们不神话任何单一国家、单一资产,我们也不过于抹黑单一国家、单一资产,不过关税风暴下,美股历史巅峰点位附近,居安思危、提前预备总是好的。

我打算像那些全球养老基金机构学习,把美股指数基金的占比,逢高减仓,最后压控在20%以下,同时考虑分散到其他海外国家,比如欧洲、东南亚、印度、沙特等。

文末我做了最新筛选,共找到21只全球指数基金,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沙特、东南亚、越南、印度等全在其中。需要具体基金名单的,厚 苔发送“全球”获得。

本文系好买研习社原创,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于“好买研习社”。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免责条款:本文内容为基于公开资料研究完成,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