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唇腭裂女孩成为口腔科医生,让患者重绽笑颜成为她最开心的事

发布时间:2025-01-08 22:37  浏览量:1

“你想看看新鼻子和新嘴巴吗?”

“我超级想看!但是……”

这一步她走了24年!

手术第二天,24岁的张仪(化名)扎着双麻花辫坐在病床上,纱布被医生拆开的十几秒内,她双手下意识地揪紧了床单,而后,她拿起镜子看到焕然一新的下半张脸,眼泪立刻涌了上来,“我第一次见到我鼻子挺起、嘴唇对称的样子,这一步我走了24年”。

天生唇腭裂的张仪在出生3个月接受手术后,上唇留下了一道蜈蚣般扭曲的疤痕,鼻子塌塌的,因腭部裂隙,牙齿排列也错落不齐。

今年是她第四次接受唇腭裂修复手术。1月6日,即将从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出院的她笑中含泪地递给主刀医生李健一面锦旗,“您重塑了我,我也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成为更优秀的口腔医生,让更多人开心大笑!”

出院前,张仪(右一)向李健主任(左四)及其医生团队致谢。

“我也想追求普通人的美丽”

张仪是个爱美的女孩,小脸蛋、大眼睛,但她每次自拍都要修上好半天:鼻尖塌陷、鼻翼不对称,人中缺失,因疤痕产生的沟壑中间生出了肉瘤,“像塑形失败的泥偶”。但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有缺陷,是在上小学的时候。

和部分唇腭裂患者一样,童年时期的她也曾遭受过语言暴力,她变得自卑敏感,见人的第一反应是低头,厚厚的刘海几乎遮住整个脸。

上初中时,张仪转到了县城的学校,张仪也交到了好朋友,她决心振作起来,将更多精力聚焦于学业上。但容貌上的缺陷,仍是埋在她心中的隐痛。

从小到大,张仪接受过3次唇腭裂修复手术,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从侧面看,她的嘴唇和鼻头明显陷了下去,每次拍照,她都要花大量精力找角度,再花大把时间修除疤痕裂隙。

张仪喜欢拍照,以前却更喜欢用物品遮住口鼻。

“我能接受自己外貌上的不完美,但婚期将近,我也想追求普通人的美丽。”今年开始,张仪通过各类渠道寻找好医院、好医生。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正颌与唇腭裂整形外科主任医师李健记得,张仪第一次走进诊室时目光是向下的,和他保持着远大于正常范围的社交距离。

作为唇腭裂整形外科专家,从业二十余年里,李健主任见过无数个张仪:唇部存在裂隙、人中缺失、鼻孔高低不一致、鼻尖偏斜......因外貌缺陷,他们表现出焦虑、担忧和不自信,被视为正常人而不是病人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他们往往也更加勇敢,在手术中能耐受住更多疼痛。”李健主任说,有一个做局麻手术的女孩,术中愣是没吭过一声,“术后我问她不怕疼吗?她说怕,但更怕不忍受疼,脸就好不了,往后的日子更没盼头。”

针对张仪的病情,李健主任带领团队开展术前讨论,决定采用三维肌肉定位技术,将肌肉视为整体进行修复。三个多小时的手术中,通过锚定皮肤与口轮匝肌的相对位置,张仪嘴唇形成了正常的人中结构,鼻部也恢复水滴样的正常形状——她终于看起来像普通人。

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揭开纱布的那天,她反复对着手机自拍镜头,像鉴赏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一样端详着自己的新面貌。“没想到手术效果比预期的还要好,我终于走到了新起点!”张仪对前来查房的李健主任不住地说着感谢。

术后的张仪情绪也在变好。她更爱笑,更愿意聊天,对明年的婚礼愈发憧憬,“我可以尽情拍照了,再也不用担心笑起来不好看了”。

“我喜欢口腔医生这个职业”

据了解,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像张仪一样的唇腭裂患者不在少数。数据显示,在我国,每600名新生儿中就有1名可能发生唇腭裂,每隔20分钟就有一名唇腭裂儿童出生,每年有大约3万唇腭裂新生儿出生。

“通过序列治疗方法,唇腭裂可以完全治愈,但除了恢复外观面容和语言功能,患者更需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关爱。”李健主任解释,因外貌差异,唇腭裂患者往往承受着比同龄人更大的心理压力。

“我曾反复发问,为什么患唇腭裂的是我?但家人和朋友的爱让我看到,美好并非仅仅因容貌而存在。”张仪说,这类美好藏在每一个善意的微笑里,每一次真诚的鼓励中。也正是这种关怀,让她燃起对生活的热爱。

高考结束那年,张仪填的所有志愿都与口腔医学相关。她解释,自己常年与牙病及唇腭裂相伴,深知其中痛苦无奈,她希望自己的经历可以转化为帮助他人的力量,让患者不再受牙齿问题困扰,重绽笑颜。

“现在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份职业给人以重生的希望和力量。”张仪说,她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口腔医生,这次作为病人接受了一场成功的手术,宛若获得新生。

“我喜欢这个行业,我要像您一样,让更多人笑得更甜、更美!”这是医生报答医生的方式。(记者赵萌萌通讯员李贤蒋楚剑)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