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拾贝 | 我在武汉棉织厂设计床单(下)

发布时间:2025-11-28 09:01  浏览量:2

原创 王荫琴

设计作品不断获奖项

作为设计人员,除了提高绘画水平、写生获取鲜活的花卉风景资料,我也喜欢看美术理论文字和美术作品,更广泛收集国内外优秀的图案资料。当时用拷贝纸临摹的各种图案纹样有好几大本。其他设计人员也多有自己搜集的资料。有次电视台记者来设计室拍摄我们的工作,还展示过我们临摹的图案纹样。

武棉设计室的资料柜里只有一些花卉和各地巾被花样的照片。我就去外厂设计室找同学,看他们厂的资料。去过新华丝绸厂的设计室。更多去武汉印染厂设计室。武汉印染厂属武汉市纺织局,前身是浙江人唐永昌1933年创办的“上海私营天一印染厂”(1957年迁往武汉)。

武印设计室的黄映宇先生,高大斯文。凡有人去设计室参观,带队人首先介绍他“黄宾虹的儿子”。武印设计室每年订购《美术》、《装饰》,日本的美术刊物《图案彳亍》和另一种和服图案等刊。还有一批天一厂早年保留下来极珍贵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资料(黄宾虹曾任商务印书馆的美术主编),其中有原版的“神州国光集”(已散失)。多年累积,资料计有三千册。黄映宇也是设计人员,做事认真负责。后来便专门整理、管理设计室的资料。我每次去武印设计室都会贪婪地翻阅他们的资料,喜欢的图案用拷贝纸临摹下来。

作为设计人员,要创作出优秀的创新产品,不但需要突破自己突破传统,还须有坚持作品风格的勇气。我设计的六尺床单《凤尾菊》,以创新构想的凤尾纹作为整幅床单底纹,配合不同花卉组合,打破“四菜一汤”形式,赋予床单花样别致的形式感和新颖的现代感。审样时,因线条和色块结合的凤尾图纹与以往线条为主的传统卷草纹迥异,有人提出会否色块过多。厂长也拿捏不定。

这种表现手法以前没有,担心印染机器达不到设计效果。但凤尾纹又是我创意所在,若修改等于彻底推翻整体构想。几番磨合,终于通过。投产后,印出来的床单《凤尾菊》很漂亮。不久又获奖项。彭厂长很高兴:“审样时我就说《凤尾菊》很出新”。我们笑,小声说,“冇听到!”

作者部分设计获奖证书

1982年,我进武棉的第三年,举办图案设计百花奖,各美术单位派专业人员参入投票。我的印花床单《蔷薇》获省图案设计百花奖二等奖;印花床单《樱花》《蒲公英》获省图案设计百花奖三等奖。武汉棉织厂的花样同时获三个奖,厂部和棉织公司等上级部门都很高兴。不久,谭总对我说,肖经理(棉织公司经理肖运炎,1983年任武汉市纺织局经销公司经理)提议你做设计室科长。我一听急忙推辞,我喜静,不适合任职。我推荐设计室另一位男同事任科长,并表示一定支持他的工作。谭总笑:“看把你急的,想推担子罢了。”谭总见我始终不松口,想了想说,彭厂长也有点担心你太秀气、没魄力。

又过了几天,支部书记找我谈话,让我写入党申请书。发展新党员的听意见会上。一个喜欢自称大老粗的职工给我提意见,说我说话声音小得像蚊子嗡,没革命青年的朝气。整天呆在设计室,不联系群众。彭厂长接着说,小王是做花样设计的,她性格安静,适合她工作性质。喜欢串门聊天怎么做得好设计。同年夏天,我和时任副厂长的罗来祥同时宣誓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从1979年8月到1984年8月,五年内,我的设计作品获12个奖项。其中4个获纺织工业部的国家级奖项。当时获奖只有获奖证书,没有奖金。有时还应厂同事要求,贴钱买糖“请客”。所获金杯也放在厂部样板间,供来厂参观的人浏览。

厂部样板间时有来参观床单样品的人,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次还闹了笑话,当天样板间来了三位日本客人,其中一人指着一条绿底床单说了一串日语,在场人员都听不懂。八十年代学习氛围浓,那段时间我正利用审稿间隙和业余时间学日语。学时不长,只会几句,便英语日语加比划地告诉他,那绿底床单不生产了。一周后收到同学张凯祥来信。她也在学日语,用日文加中文给我写的信,还画了一枚日本邮票贴在信封上。棉织公司汪文亮经理以为是来参观的日本客人给我寄信。特意要我去厂办公室问这件事。看了我带去的“日文信”后,汪经理笑起来了。

作者在武汉床单总厂工作照

武汉棉织厂的分分合合

1984年8月,武汉棉织厂分为两个厂:原硚口的武汉棉织厂和汉口古田二路新开辟的武汉装饰布印染厂。分厂时,两边领导都找我谈话。当时我住武昌街道口,硚口的黄明汉书记说“厂里需要你这样的优秀人才。你上班路远,硚口的棉织厂离你家也近些”;古田二路的彭树立厂长说“装饰布印染厂引进最先进的机器,能画西式床单和装饰布,适合你的风格。硚口的中式床单束缚了你的才华”。同时告诉我谭总也过去,因我对谭总印像好,她为人较正直,在她手下做事安心。我有点心动,但又担心上班路远。彭厂长又许诺以后每天派车接送我上下班。我感动了,同意去装饰布印染厂。

上班后,开始彭厂长主动问我,接送我的车每天几点在哪里等我。后来渐渐不提了。派车接送我上下班只是厂长急于让我同意来装饰布印染厂的临时许诺。估计司机不干,毕竟我家太远,司机不可能每天凌晨四点就出发来接我。从此我每天上班从武昌东端的街道口去江对岸汉口西北端的古田二路。单一趟就得转几道车,下车后还要走一段不短的路,路上花几个小时。那时交通远没现在发达,上下班全靠公交车。每个公交车站都人满为患。好不容易盼到车来,等车人太多,车无法进站,便时而停在站前很远处,时而停在站后很远处。有时甚至不停车,直接冲过站。等车的人们怕上班迟到,疯了似的忽前忽后追着公交车狂奔。在车门前拼命拥挤,挤得公交车关不上门,便带着挂车门外的人往前开。我也做过挂在车门外的乘客,多次被拥挤的人群撞倒或跌下车来,曾因此跌伤看医生,做过小手术。上班的路程本就很远,又担心挤不上车耽误时间,便得更早出门。因此我每天天不亮出门,晚上天黑透了才回到家。

那时一周只休息一天。学大庆又时而加班。有次整个春节都加班。当时没电话。临时加班无法告知家人。有次加班晚了,回家路上转车,转最后一道车时已没车了,正恐慌,暗淡路灯下,一个男人骑着小三轮过来,说可以收费载我回家。当时的街道口偏僻,我所住省歌舞团(湖北省歌舞剧院)更偏僻。住家楼房后面是荷塘,从马路拐进省歌的路左边是长长围墙,右边长长的水沟。四周黑黢黢。深夜、僻路,陌生人,万一对方是坏人怎么办!脑子里瞬间转过无数恐怖画面,非常害怕。可又没别的途径回家,硬着头皮坐上小三轮。一路上提心吊胆。万幸虚惊一场,我平安到家。

装饰布印染厂引进了国外履带式电脑控制印花机,是中国第一台最先进的印花机。能印染非常细致的花样,能印到整幅床单的边沿,能让我们把一幅床单设计成一幅画。先进的印染设备,带来设计人员创新设计的飞跃(新增不少设计人员)。我藉先进的印花机设计了各种风格的西式床单和装饰花布。在我多项获奖作品中,我最喜欢1987年获省图案设计创新奖的装饰布形式西式床单《夏天的梦》。平铺在席梦思上,疏朗朦胧,恬美隽雅,宛如走进一幅唯美的画、一个关于夏日的梦。除了获奖作品,我的设计作品中,不泛高销售量的产品,其中一个仿麻风格的西式床单,很受市场欢迎。

分厂两年后的1986年,两厂重新合并为武汉市床单总厂,我仍在原装饰布印染厂的古田二路上班。

第二年,我从新华书店买回语文、历史、地理全套成人高考资料。利用星期天和上下班路上乘车时间贪婪地复习。于1987年如愿考入纺织部委托湖北美术学院筹办的染织美术大专班。是时,原床单厂设计室的蔡宏坡老师和纺织工业学校的封膺俠老师己于数年前先后调入湖北美院设计系。蔡老师时任系副主任;中专时教过我四年的封老师再次教我。两年后我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厂。我的二张平面设计作业留在了学校。

武汉棉织厂由生产毛巾为主,兼生产轴线、提花枕巾、床单,发展为专业生产床单的全能工厂武汉床单总厂。在发展过程里,武汉床单总厂曾经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纺织复制行业专业化生产床单、特宽幅印染布及室内纺织装饰配套产品的重点大中型骨干企业。

`

作者设计图样的床单成品(局部)

武汉床单总厂生产的产品获得众多纺织部、省、市各级各项奖项。在国内行销28个省、市、自治区;外贸出口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东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日本等国家以及港澳地区,出口数量占总产量的40%以上。很多设计都获得纺织部、省、市各级奖项。这当中,我曾获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各级奖项三十余次。其中获国家级奖十一项。国家级奖中,1984年彩格印花床单《锦葵》获全国印染产品银质系列奖;1986年印花床单《凤尾菊》和床单《玉玲珑》同获全国纺织图案百花奖三等奖;1989年印花床单《琼草》获全国图案设计百花奖三等奖。至1991年,我所获奖的级别抵达顶峰:《特号》获第四届全国纺织图案设计大奖赛一等奖;《装饰印花高档配套》获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1986年,我获武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证书;同年被评为武汉市先进妇女人才代表,个人工作照和个人简介刊于大会会刊首页,为此报社记者来厂采访我。1991年,我获武汉市首届优秀创新设计工作者证书。

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武汉棉织厂分分合合成为武汉床单总厂,其弧线般的发展过程也是我设计生涯的写照。

作者设计的西式床罩纹样图案

骤然病倒的我

与逐渐停产的床单总厂

因为美术设计的成就,湖北省邮票公司(当时尚为省邮电管理局处长的张明天推荐)、省外文书店(书店职员白雪芬推荐)等许多单位欲调我去,可厂里不放行。接着纺织学院(纺织大学)美术系主任王国桓经本系老师熊兆飞(现为武汉服装学院党委书记)推荐,看了我画的色彩、素描、设计图等美术作品以及历年所获设计奖项后,要破格调我去纺院美术系当老师。令我欣喜又期待。

可彭厂长始终不放行。熟人友人为我支招;天天去厂长家闹,消极怠工……腼腆的我做不到,依然认真地为单位画图稿。有次遇上彭厂长,鼓起勇气说,彭厂长,放我走吧,上班太远,跑了这么多年,经常头晕心慌,怕自己病倒。彭厂长仍不松口。只是说,你的确辛苦,身体不适及时看医生,厂里保证你的医疗费。我又提到当时我大妹重病。彭厂长想了想,说,我跟譚总说一下,你不用每天来厂里,在家里画,也方便照顾你妹妹。于是,我开始了边工作边为大妹奔波的日子。白天跑医院,晚上回家画床单设计稿。

设计画稿比一张双人床还大。在单位有特制大画板,站着画。家里没条件,我便把粘连好的大图纸铺在地面。整个身体伏在画纸上,左胳膊撑地,右手握笔。常常一画一个通宵。而且需要画得很细致,一幅设计画稿得画一个多月。当时家里是水泥地面,画时,侧身伏地面时间太长,吸纳过多凉气,对自己后来疾病总爆发也是个潜在诱因。

不幸的是,半年后,大妹依然不治。我回厂上班。一上班便前往广东出差——和设计室同事去广州、深圳和中山,考察当时美国生产的一种装饰布的花色纹样。常年远距离上下班的奔波,体质下降。出差途中有过走着走着忽然丧失意识,径直往路边障碍物倒去,瞬间又清醒的经历。人瘦如纸片人,一米六八的个子,体重刚过九十斤。

回家后,一进门就对先生说。我得赶画设计图,过几天要审样稿。说着放下行李就坐下来构思草图。厂里自从我大妹生病同意我在家里画设计稿,渐渐地,设计室上班时间灵活了许多,特别远的如我,便仍在家里画稿。

1986年带着孩子公园写生

画好装饰布小草图,接着画第二幅大床单画稿。因为赶时间,最后一天连续昼夜画。至翌日清晨,大画稿终于完毕。准备用多余的颜料涂小色块,以作车间工人调色的色样时,耳内忽然轰隆隆鸣响不已。我先生说话的声音似渐行渐远,越来越小,最后如同隔了一层障碍物,完全听不清字。

在先生的坚持下,去母亲家附近的省中医院看门诊。医生看后,严肃地说,立刻住院。可我想,住院前我得先回家把色块涂出来,连同画稿交给厂里。孰料出医院门走了十来步,忽感地面一边高一边低。脚步踉跄起来。坚持着歪歪倒倒地进了父母家门,眼前天旋地转,一头倒在地上。

1991年10月,我住进省中医院,住医院的前五个月里,来看我的厂各级领导、同事、同学、街坊,甚至平时并不很熟悉的人络绎不绝。病初,单位很重视,在厂里效益不好的情况下,仍然保证我的医疗费用。并在电台为我点歌做节目。当时我和家人都不知道,一位病友和刘的同事张怀璞先生告诉我们,他们收听到电台里播出有关我的节目。节目里为我点歌,赞扬我的卓越成就和无私奉献精神,祝愿我早日康复。还有答问形式的节目:提问“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的设计者是谁?”演绎出答案:“王荫琴”。同事们告诉我,我的病倒失聪令全厂轰动。即便我不认识的人都在谈论,为我惋惜,大家都说我太累了,累倒的。

7个月后,我出院了。不久,忽然感觉左膝盖时而疼痛,渐渐地,疼痛感越来越强烈。髋骨部分也开始隐痛。医生拍片检查后说,骨头没问题,开点外擦药。可试用后没效果。我自翻医书,看到写有激素导致髋骨缺血性骨坏死的文字,想起住院时医生给我吃过激素。于是再次看医生,对拍片医生说了我的怀疑。医生开始不以为然,后见我坚持,又反复看片子,最后确诊为左髋骨缺血性骨坏死。

去协和医院看病,医生给我开了增强骨密度的药。当时病情尚属轻微期,若持续治疗可痊愈。不幸的是,急需治疗时,武汉床单总厂处于勉强维持中,无法报销医药费。家中也无存款,无奈终止治疗。

不久,接到去汉口参加高级职称文化考试的通知。考试过程和考试后的一天一夜,我经历了可怕的疼痛。当天在家人陪伴下,忍着腿痛去汉口考场。做试卷时,我想检验自己为解病后苦闷在家继续自学的日语,放弃熟悉的中文卷,选择了日文卷(万幸最后成绩合格)。当时坐的时间长,腿痛得非常厉害,坚持到考试结束,腿已痛得完全不能动

在先生的帮助下,我以超越极限的坚持,好不容易回到家。左腿愈加疼痛,而且剧痛持续到翌日清晨,痛得素来矜持的自己不顾形像地叫唤一整夜。至今想起那次左腿剧痛仍心有余悸。幸运的是,三十年后的现在,左腿髋骨早已塌陷,腿病早已是晚期,虽然左腿依然凉麻涨痛,却没再剧痛,能够忍受。

1993年后,即我出院后第二年。工厂生产效益下降,职工部分下岗(据《大武汉系列之179:武汉棉织厂、武汉床单总厂》记载)。这期间,我收到纺织学院(纺织大学)美术系通知我试讲的信函。可没了单位的约束,已变成双重残障的我却被自己锁住。命运无情地斩断我的仰望。压抑在内心的痛苦和绝望如火山般爆发。

开始新的设计生涯——文艺创作

7年后的1998年,我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历经内心痛苦挣扎,终于走出抑郁自闭。重拾少年时的文学爱好,写文投稿。1999年我的第一篇散文《寄语樱花》刊载《楚天都市报》。自此开始我的文字设计生涯,在各级书刊杂志发表散文、诗词、现代诗、美术评论……

2000年,武汉床单总厂进入改制(据《大武汉系列之179:武汉棉织厂、武汉床单总厂》记载)。

2002年我的散文《寄语樱花》、现代诗《在旅途》入选《诗刊》与清风杂志社合办的全国征文;2010年散文《葱茏的童年之路》获蔡丽双杯《读书缘》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以后我的散文、诗词多次荣获全国文学大赛二等奖、三等奖、金奖等。入选武汉作协编撰《东湖印像丛书》之《东湖吟》(诗歌卷);入选《中国对联作品集》《中国散曲大典》《中华女子诗词》《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等书籍。现代诗《武汉的月亮》入选湖北省作家协会、武汉市委宣传部和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的(第五届)地铁.公共空间诗歌征文。并置于武汉四号地铁园林站。期间经人推荐给湖北少儿出版社策划编辑写童书,约写了三年,出版童书四套。2013年年底湖北少儿出版社改制,离职。便终止了童书写作。

2024年5月19日地铁人员于四号地铁园林站再次展出我的现代诗《武汉的月亮》。同时邀请我参加活动。19日16.08分《大武汉》发布长江日报记者陶常宁的采写文章和现场摄影【“武汉的月亮”,在地铁站找到了】。当晚武汉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和长江日报官微分别发布新闻报道“【武汉的月亮”,在地铁站找到了】;翌日即20日 长江日报、武汉晚报分别刊载【“武汉的月亮”,在地铁站找到了】。同日上午9.17分武汉地铁运营发布【“武汉的月亮”,在地铁站找到了】,同时发布19日4号地铁园林站路展示《武汉的月亮》暨地铁三行情诗活动现场视频。接着长江日报强国号、腾讯新闻武汉晨报九派新闻、武汉市交通运输局、今日头条也同时发布【武汉的月亮”,在地铁站找到了】的报道。

2011年始,我先后加入武汉市作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武汉市诗词楹联学会、湖北省诗词学会、湖北省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

流光岁月令我两鬓飞霜,设计生涯许我心田葱茏。

2012年获武汉晨报《我和书的故事》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 左四为作者

作者介绍:王荫琴,网名草月儿。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楹联学会会员、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设计师。文学作品分别刊载各级刊物并入选各级专著。散文、诗词数次获全国文学大赛等级奖。新诗《武汉的月亮》入选由湖北省作家协会、武汉市委宣传部和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的(第五届)地铁公共空间诗歌征文,置于武汉市四号地铁园林站。出版少儿图书四套。美术作品获国际博览会金奖,获部、省、市等各级大奖三十余次。曾被评为武汉市首届优秀创新设计工作者、武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武汉市先进妇女人才代表等。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武汉棉织厂东湖牌床单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主编: 田联申责编:力 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