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8万网购海景房后续:原来被坑了,妻子叙述被套路过程和反思
发布时间:2025-11-23 18:17 浏览量:2
近日,有一位男子在网上花了8万元购下一套70平海景房,男子连夜带着妻子开车前往看房子。这件事引起了广泛社会关注。
鹤岗的房子为什么这么便宜?说白了,就是以前靠煤矿过日子,后来资源枯竭,企业倒闭,很多人都搬走了,房子盖得太多没人买,自然就便宜了。
后来外地人看到房价这么低,以为捡到便宜,跑去那儿买房。可真住进去才发现问题一堆:当地工资低,冬天冷得要命,便宜的房子大多还在偏远的地方。
结果,那些去鹤岗“躺平”的人,最后也扛不住,开始卖房走人。可五万买的房子,到头来三万都没人要。
竞价过程更像是在玩心理战。每次男子犹豫时,总有几个“神秘买家”突然抬价,制造出“这个东西很抢手”的假象。气氛一被炒热,男子就一路把价格推到7万多,最后才猛地停下来。奇怪的是,一停手,那些“竞争者”马上就没反应了。妻子一语道破玄机:这根本不是拍卖,而是在照剧本演戏。
从1千到8万:一场被“剧本”操控的拍卖
根据当事人妻子的说法,这场买房闹剧的开始,是因为在网购平台上看到了一条超级诱人的拍卖信息——乳山银滩的70平海景房,起拍价才1千多块。参加竞拍需要交1万2的保证金,但丈夫没有仔细核对细节,就直接通过人脸支付交了保证金。整个支付过程没有输入密码,操作简便得让他毫不察觉地走出了第一步。
这事儿得从一个网购平台的拍卖说起。起拍价才一千多,看着像是白送。大哥一不小心手一滑,1万2的保证金就通过人脸识别交了出去,连密码都没输。钱一交,他的心态就变了,觉得不拍点啥就亏了。起初他可能就是想看看热闹,可屏幕上总有那么几个人,你加一百,他加两百,气氛弄得越来越激烈。大哥心里可能也在想,这房子应该真挺抢手的,怎么这么多人争?于是,他从一个看客,彻底变成了竞拍的一部分,跟着价格一路抬高,直到7万多的数字跳出来,他才猛地一惊,赶紧停手。奇怪的是,他一停手,那几个“竞争者”马上就都没动静了,现场安静得很。这剧本真是太精妙了,完全抓住了人性的小弱点。
真正的套路从竞价阶段开始。刚开始时,加价只有100元,丈夫几次小幅度加价后,突然出现了好几个“竞争对手”,轮番跟着加价。李女士说,看到别人这么抢,他反而觉得这房子特别抢手,生怕错过了就没机会了。在这种大家一起竞拍的氛围下,丈夫掉进了“从众心理”的陷阱,不知不觉中把价格抬到了7万多。更奇怪的是,当他停下加价后,原本激烈的竞价突然安静了,那些“竞争者”就像消失了一样。事后夫妻俩才意识到,原来所谓的竞争,根本就是平台或中介安排的“托儿”,目的就是制造稀缺感,诱导竞拍者冲动消费。
后来,他们从河南开车开了900多公里来到乳山,发现那房子是2006年建的,两室一厅,位于6层楼的4楼,既没有电梯也没有暖气,房子里面倒是还挺干净。这个小区位置有点偏,基本上是那种“候鸟式”社区,住的大多数是夏天来度假的外地人,平时小区里人挺少的,显得有点冷清。
这8万块买的房子值不值呢?根据乳山当地的房产中介介绍,这个价格在乳山银滩算正常,并不算贵。因为乳山是个旅游城市,海边的住宅楼大多建于2010年左右,冬天常住的人不多,周边配套也相对不足,所以房价就很低。像楼层差一点、位置不太好的房子,每平米的价格甚至只有一两千元,阁楼的价格更低,几百块就能买到。不过,市区的房子就贵多了,每平米的价格大约在5000到8000元之间。现在这套房子已经成功过户,产权也很清晰,是一套70平米的多层两室房。李先生和妻子也已经开车去乳山看过了,房子是2006年建的,内部还算干净,就是没有电梯和暖气。
11月22日,记者在某个网拍平台上搜了一下“乳山海景房”,结果发现银滩那边有不少海景房正在被拍卖。房子的面积大多在50到100平方米之间,起拍价基本都在1万元左右。
记者随便点进去一套跟网友说的户型差不多的房子一看:这是套二手房,户型是两室两厅一卫,面积60.60平方米。拍卖公告上写着:起拍价10888元,保证金12000元,加价一次至少100块或者是它的整数倍。
现在距离正式开拍还有大概1天7个小时左右,这套房已经被看了195次,9个人点了提醒,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真正报名参加拍卖。
妻子说,她老公觉得自己像是被设计了一样,但其实他自己也走进了这个“剧本”,而且这个“剧本”很懂人心。她还说,希望通过这次不小的花费,让老公能学到更多,反正这些钱迟早会回来的。
整个竞价过程更像是在玩心理战。每次男人一犹豫,就会立刻冒出几个“神秘买家”把价格往上抬,好像这房子特别抢手一样。气氛被他们撑得跟真的似的,男人一路跟着加到七万多才突然停下。奇怪的是,他一停,那些“竞争对手”立马全没动静了。妻子直接点破:这哪是拍卖,分明是照着剧本在演。
从更广的角度看,这次8万块海景房的交易,不仅给我们敲响了网络消费中套路的警钟,还提醒我们要理性消费,背后也有很多温暖的人际关系。就像妻子说的,人生每一步都不白走,每一段经历都有它的意义。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次事件提醒我们,当遇到“低价诱惑”时,要冷静,不要轻易冲动,做好调查研究;对家庭来说,它也告诉我们,理解和包容比纠结谁对谁错要重要得多,这样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让大家都能成长。
这次看似“被坑”的购房经历,最后竟然有了一个温馨的结局。希望每个消费者都能学到一些避开陷阱的技巧,也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在遇到意外和波折时,收获更多的理解和成长。如果你也有类似的购房经历或者避坑经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交流。
[免责声明] 本文中的时间,事件过程和图片均来自网络,目的是传播正能量,没有任何低俗或不良引导。请读者理性看待,不要轻易做出偏见,也不要进行人身攻击等不必要的行为。面对这个事件,请保持冷静,不要轻信那些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记住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如有关于本文真实性、版权或图片侵权等问题,欢迎及时联系作者,我们会积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