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风暴席卷“入冬四件套”!烤梨、糖葫芦、小蛋糕无一幸免

发布时间:2025-11-15 10:07  浏览量:2

你有没有觉得,现在的甜品市场变得特别快,尤其预制甜品火得不可思议?

一方面是标准开始逐步明确,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很多新鲜的变化。

比如,最近国家发布了新版行业标准,明确规定预制糖葫芦不能超过45天冷冻期,还得标“预制食品”。

这是不是意味着行业对安全和质量的重视在增加?

但与此同时,消费者对“现做”体验的需求也在飙升。

最近数据显示,“现制甜品”搜索量暴涨超过两倍,连北京成都都出现“透明厨房”糖葫芦店,直播现场制作吸引顾客,销量能比传统预制多出3倍。

反差就这么明显:一边规范推出,一边新潮消费激增。

可是,有些预制甜品的安全问题也开始显现。

有新闻爆出,有某地市场抽检到的蛋糕用的植物奶油里反式脂肪超标6.8倍,马上就被下架处理。

还有一家企业的预制烤梨被检出防腐剂超标,涉及企业被查。

这背后是不是监管跟不上节奏?

当然,还有很多高校发起“拒绝预制甜品进校园”的行动,像中国农业大学研发的自动现做糖葫芦机就搞得挺火的,不用手工,原料还可以冷藏、现场做。

是不是在暗示:消费者其实更想吃真正“现做”的?

但为什么预制甜品还能那么便宜?

比方说,批发价低到只要290元能出200串糖葫芦,一元蛋糕进价才0.4元,带点植物奶油的成本。

价格虚高背后,还是利润驱动,很多商家压低成本,口感差、健康隐患也就随之而来。

行业内其实挺矛盾。

追求效率的商家,为了赚钱想着打“快”牌,但这就冲击到品质,客户体验变差。

再说监管,很多地方还是只要求标签上注明预制,没有明确告诉消费者就是预制产品。

结果呢?

消费者觉得便宜、方便,但吃到冰碴、油腻、甚至反式脂肪超标的甜品,心里难免打鼓。

这是行业的坑,也是真正的问题。

现在一些品牌尝试用-18℃急冻技术,把保质期缩到15天,还是挺有创意的;城市里还试点“前店后厂”的微工厂,以提升透明度和值得信赖感。

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预制甜品市场潜力巨大,2024年预计就能突破800亿,可是,终究“人”在需求变化。

很多消费者其实更喜欢“现做”那种新鲜感和健康感。

商家们得思考,怎么在保证效率的同时,还能让人感受到“真正”的用心。

未来,带着透明和品质的预制甜品,或许才不会被质疑太多。

总的来看,行业未来一方面需要正规化,另一方面也要保持创新,才能赢得市场。

毕竟,谁都希望吃到的甜品既安心又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