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四件套塌房!糖葫芦造假烤红薯按箱那发,预制甜品都坑了谁?
发布时间:2025-11-14 19:32 浏览量:1
哈喽,大家好!小卞今天的这篇文章,主要是分析入冬四件套中的冰糖葫芦、烤梨、小蛋糕被预制产品全面渗透,网红奶皮子糖葫芦更是天价营销套路满满,消费者花高价却难获对应品质的行业乱象。
这样的预制甜品狂欢究竟还能持续多久呢?
这个冬天的甜品界,简直在演绎一场大型科技与狠活真人秀。
曾经让年轻人冒着寒风排队半小时也要拿下的入冬四件套,如今集体翻车塌房,只剩下烤红薯还在苦苦支撑体面,冰糖葫芦、烤梨、小蛋糕早已被预制风刮得没了灵魂,吃货们的心碎得比糖葫芦的糖壳还脆。
谁能想到,现在想吃口热乎的冬日甜品,都得先过预制筛查这一关。
冰糖葫芦早就不是大爷现穿现裹的手工活,网上一搜全是半成品供货商,200串冷链运输全国发货,进价才290元,折算下来一串1块4毛5,成品串更便宜,330元能拿下330串,单价低至1块钱。
这些预制糖葫芦号称放一个月都不会化,糖壳硬得能当防身武器,完全没有现做的酥脆口感。
更离谱的是定价乱象,同样是迷你小串,有的地方卖10元5只,有的敢喊25元5只,差价直接翻倍,花现做的钱吃冻了不知道多久的预制串,纯纯是为商家的懒买单。
烤梨的沦陷更让人无语,曾经以为是慢火细炖几小时的暖心甜汤,实际都是工厂批量生产的罐头货,一箱40袋按箱批发,商家拆开加热就能卖,所谓的手工慢炖纯属营销话术。
有网友吐槽,自己哄着自己说要对自己好一点,特意绕远路买的烤梨,结果吃着和超市罐头一个味,感觉像被按头交了智商税。
最颠覆认知的是街边1元一个的杯子蛋糕,看似性价比拉满,实则暗藏玄机。
红色软件上批量拿货,十盒起批均价直接跌到4毛一个,成本低到令人发指。
懂行的人都知道,这种蛋糕要么是植物奶油堆砌,要么含反式脂肪酸,冷冻后口感差到爆,自助餐厅常年摆着没人碰,吃完还容易肠胃不适。
换个场景到学校门口、小区路边,立马能吸引一群小孩围着哭闹,家长架不住纠缠只能买单,线上更是让创业小白趋之若鹜,评论区全是求带拿货的留言。
预制风还吹出来个天价网红,奶皮子糖葫芦。
这款在传统糖葫芦外面裹了层奶皮的改良款,近期直接霸占微博热搜第一,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的门店前,排队队伍能排20多米长。
工作日要等70分钟,周末高峰期甚至超过2小时,有人调侃从北京到内蒙古都用不了两小时,买串糖葫芦却要耗一下午。
价格更是被炒到离谱,上海某店线上售价98元一串,线下49元,黄牛见状火速入局,原本20元一串的基础款,加价20到50元不等,南京甚至出现100元一串的天价,依然有人拼单抢购。
抖音话题播放量破6亿,小红书浏览量超1.2亿,博主们咬开糖衣的声画诱惑,让不少人跟风打卡。
火爆背后全是槽点,有网友连续吃了几天,结果因为糖分摄入超标引发皮肤糖化反应,脸色越来越差,被医生勒令停吃。
还有人在尝鲜后直言太腻了味道一般,所谓的创新不过是奶皮子+糖葫芦的简单拼接,之前瑞幸的奶皮子拿铁、紫光园的奶皮子酸奶已经把这个风味普及过,换个载体就成了天价网红,纯属换汤不换药。
讽刺的是,这款网红糖葫芦不少也是预制货,商家紧跟潮流推出预制奶皮子糖葫芦,新品更新速度比APP迭代还快,完全不管口感是否协调。
有消费者吐槽,咬下去先是硬邦邦的糖壳,再是结块的奶皮,最后是冻得发柴的山楂,三层口感各玩各的,还不如路边大爷现做的传统糖葫芦实在。
预制甜品的泛滥,催生了餐饮行业的奇葩怪象,现在想开蛋糕店根本不用会裱花,只要会开冰箱就行。
饭馆厨师不用钻研厨艺,买台微波炉就能上岗,表演料理包现拆现热,3分钟就能端出热菜,甜品行业更是重灾区。
那些标价三位数的网红慕斯蛋糕,看着造型精致,玫瑰之心、渐变蝴蝶等款式拍照出片,实则都是工厂批量生产的预制货,群内拿货价才40元一个,蛋糕店转手就卖200多,还打着奢华定制的旗号。
所谓的提前三小时预定,根本不是现做,是提前三小时从冰箱拿出来解冻,有些解冻不彻底的蛋糕还带着冰碴子,天真的消费者还以为是独特口感。
男生们用来告白的精致甜品,女生们用来发朋友圈的颜值担当,本质上都是解冻即食的工业产物。
有博主推广自家慕斯蛋糕时投错抖家,被普通消费者刷到后吐槽这是推给加盟商的吧,不是推给顾客的,戳破了网红甜品的营销套路。
商家的套路远不止这些,便宜的以次充好,用劣质原料降低成本。
贵的偷奸耍滑,把成本40元的蛋糕包装成258元的奢华款,所谓的奢华体验,全靠包装盒撑场面。
就像网友吐槽的零食也有公摊面积,这些网红甜品的溢价,全花在了营销和包装上,口感和品质反而排在最后。
这场预制甜品的狂欢,正在慢慢降温。
曾经为了一串糖葫芦、一块小蛋糕甘愿在冷风里缩半小时的消费者,逐渐看清了行业真相。
奶皮子糖葫芦的评论区里,负面反馈越来越多,太贵不值难吃的声音刷屏,排队队伍肉眼可见地缩短。
纵观近年来的网红甜品,从脏脏包到一米长糖葫芦,再到如今的奶皮子糖葫芦,几乎都逃不过昙花一现的命运。
它们往往靠着一个噱头、一波营销迅速引爆市场,只不过因为缺乏持续的产品力支撑,当新鲜感褪去,消费者自然不会买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传统手工甜品的味道,街边大爷现穿现裹的糖葫芦,虽然包装朴素,却有着脆甜的糖壳和新鲜的山楂。
老字号慢火炖的烤梨,汤色清亮果香浓郁,这才是冬日甜品该有的样子。
有网友总结得好,现在买甜品得自带火眼金睛,凡是排队超半小时、标价虚高、造型过度精致的,大概率都是预制货。
餐饮行业的本质从来都是产品力,预制产品确实能节省时间成本,不能成为偷工减料的借口。
消费者愿意为口感、品质买单,却不会一直为营销噱头和虚高溢价付费。
当所有商家都在跟风做预制甜品,只会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恶性循环,最后被市场淘汰。
这个冬天,入冬四件套的塌房给甜品行业敲响了警钟。
小卞觉得,与其在预制产品上玩花样、炒价格,不如回归本质,把功夫下在食材和工艺上。
毕竟,能真正留住消费者的,永远是那些藏在食物里的温度和诚意,不是冷冰冰的工业流水线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