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基金必存!持有10年不慌!这6类基金,帮你穿越牛熊不被套
发布时间:2025-11-14 08:52 浏览量:1
“跟风买AI基金亏20%,换新能源又被套,到底有没有不用天天盯盘、拿久了能赚钱的基金?” 最近不少基民都有这困惑。其实随着2025年公募基金总规模突破36.74万亿元(2025年9月基金业协会数据),权益类基金成为增长主力,选对标的长期持有,普通人也能分享市场红利——关键是避开追涨杀跌,找对“抗造又能涨”的硬核基金。
先把核心逻辑说透:没有“买完躺赢”的基金,但有“容错率高”的标的。2025年10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长期持有能跑赢通胀、赚复利的基金,才值得托付。今天用大白话结合最新数据、真实案例和实操技巧,帮大家扒透6类适合长期拿的基金,小白也能直接抄作业。
这是从30多只基金筛选中总结的实战经验,不符合的直接划走,能避开80%的坑:
1. 成立满5年+经历两次大跌:扛过熊市才靠谱
5年是基金的“试金石”——必须经历2018年单边下跌、2022年全面调整,还能稳健回升的才值得信。2021年成立的新能源新基金,赶在高点建仓后不少表现承压,而2017年成立的同类型老基金,因经理有熊市经验,回调幅度明显更小。
筛选时必查两个低点:2022年10月和2018年12月的净值,若低点后反弹幅度比同类高10%以上,抗跌能力就过关。比如某消费基金2022年跌了22%,2025年已反弹45%,远超同类平均。
2. 每年平均赚8%-15%:别贪短期暴涨的热点基
2025年三季报显示,去年涨得猛的AI基,今年不少回调明显,而每年稳赚8%-15%的基金,10年下来能让10万变成26万-40万。提醒两个关键点:别只看近1年收益,短期暴涨大概率是押中单一赛道;也避开每年赚不到8%的,连2025年0.2%的通胀都跑不赢,长期持有没意义。
3. 基金经理任职≥3年+风格不变:别买“频繁换帅”的基金
基金经理是基金的灵魂,2025年数据显示,3年换过经理的基金,每年平均收益比没换的低4.2%。筛选标准是“经理任职时间≥基金成立时间的2/3”,比如基金成立6年,经理至少干4年。像周蔚文管理基金14年,2025年三季度旗下多只基金仍保持正收益,其中中欧新蓝筹混合A近一年收益率达61.38%,风格始终稳定。
4. 规模20亿-150亿:大小极端都别碰
规模低于5亿有清盘风险,超过200亿则灵活性差,20-150亿刚好兼顾安全性和调仓效率。2025年三季度数据显示,周蔚文管理的中欧匠心两年持有期混合A规模21.25亿元,近三年净值增长率29.98%,表现稳健;而超200亿的大盘基金,因持仓受限,收益往往更平缓。
结合2025年消费复苏、科技创新、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1月发改委“两新”政策(发改环资〔2025〕13号)支持方向,这6类基金逻辑硬、表现稳:
1. 宽基指数基金:小白首选的“理财压舱石”
宽基指数基金买一篮子龙头股票,跟着中国经济成长,比如沪深300覆盖A股规模最大的300家公司。2025年以来沪深300多只相关基金表现稳健,11月13日最新成交价格在1.22-4.96元区间,从2005年至今每年平均赚10.3%,三次大跌后仍实现3.2倍涨幅。
筛选技巧:优先选费率低的(比如费率0.15%的ETF联接A),每年能多赚0.35%,10年10万本金多赚4000多;选规模超200亿的,比如华夏沪深300ETF规模超800亿,跟踪误差仅0.09%。
真实案例:35岁的老杨从2017年每月定投1000元华夏沪深300ETF联接A,中间经历两次大跌没停,到2025年10月,累计投了10.6万,账户市值16.8万,每年平均赚11.5%,比银行理财高8个百分点。
2. 消费医药均衡基金:刚需赛道的“定心丸”
消费和医药是永不落幕的刚需,2025年发改委“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1月5日发布)将家电、手机等纳入补贴,进一步提振消费需求;而养老医疗市场规模预计达16.1万亿元,人口老龄化放大医药需求。
注意别买单一赛道基金,2025年数据显示,纯白酒基近3年波动较大,而覆盖白酒、家电、医药的均衡基金,近3年平均涨15.3%。筛选时看持仓分散度,前十大重仓涵盖消费蓝筹和医药龙头,单一行业占比不超30%。
真实案例:42岁的陈姐2020年买入某消费医药均衡基金,2022年净值跌到0.95元,她没割肉,到2025年10月净值涨到1.87元,累计赚55.8%,每年平均赚14.3%,还能享受分红。
3. 科技成长均衡基金:赚创新的“长期钱”
2025年“设备更新”政策支持电子信息、智能化设备等领域,AI、半导体、新能源等科技赛道仍是增长主力。但纯科技基波动大,均衡配置的科技基金更适合普通人——覆盖多领域,单一领域占比不超25%,近3年每年平均赚16.2%。
筛选时选经历过熊市的经理,比如某均衡科技基金经理扛过2022年大跌,2023年加仓AI涨45%,2024年靠新能源和云计算稳住收益,2025年三季度仍保持高增长。
真实案例:28岁的小李2021年买入某均衡科技基金,2022年跌28%时补了两次仓,到2025年10月累计赚62%,每年平均赚17.5%,既赚了创新红利,又没承受单一赛道的剧烈波动。
4. 红利价值基金:熊市里的“避风港”
这类基金买低估值、高分红的公司,比如银行、电力、基建,2025年恒生高股息率指数每年分红达7.18%,远超银行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022年市场大跌时,不少红利基金仅跌10%,每年还能分红2%-3%,持有体验好。
筛选技巧:近3年平均分红≥4%,市盈率低于行业平均;优先选中证红利指数基金,2025年近5年每年赚10.7%,最多只跌18.3%。
真实案例:58岁的王阿姨是保守型投资者,2020年买入某中证红利指数基金,投了10万,到2025年10月账户市值16.3万,每年平均赚10.1%,分红够补贴家用,比存银行划算多了。
5. 跨境配置基金:分散风险的“全球化工具”
2025年美股、日股表现亮眼,港股震荡回升,单押A股容易错失机会。全球配置基金近5年每年平均赚12.3%,最多只跌22.1%,远低于纯A股基金。筛选时看持仓地区分散,覆盖美、港、欧等市场,费率控制在1.5%以内。
真实案例:33岁的张先生2021年买入某全球配置基金,投了5万,2022年跌15%没割肉,2023年随美股、港股反弹涨28%,2025年10月账户市值8.7万,每年平均赚14.2%,给理财组合加了“安全垫”。
6. 主动权益均衡基金:选对经理的“超额收益利器”
2025年数据显示,主动股票基金今年平均赚8.1%,跑赢沪深300的5.3%。关键是选对经理:任职≥5年,风格稳定,持仓均衡,近5年每年赚12%以上。比如从业27年的缪玮彬,每年平均赚20.59%,牛市熊市都能稳定收益。
真实案例:37岁的赵先生2019年买入某主动均衡基金,经理任职6年,到2025年10月累计赚92%,每年平均赚15.3%,经历疫情、大跌都能快速反弹,现在是他持仓的“核心”。
选对基金只是第一步,正确操作才能落地收益,这4点是老基民的干货总结:
1. 定投+分批加仓,别高点满仓
不用一笔钱梭哈,每月发工资固定定投(比如1000元),遇到市场大跌(单日跌超3%、单周跌超5%)分批加仓(每次500-1000元)。2022年沪深300大跌时,老杨把定投金额翻倍到2000元,还加了3笔仓,现在成本摊薄后多赚6.2%。
2. 季度复盘,别天天盯盘
天天看净值容易焦虑操作,每季度复盘一次即可,只看3个指标:经理没换、持仓逻辑没变、近1年/3年每年赚够8%,没问题就持有,有问题果断赎回。
3. 设置止盈线,落袋为安
长期持有不是死拿,设置分批止盈线:赚20%赎回20%,赚40%赎回30%,剩下的继续享受复利。2025年赵先生持有的主动基金赚45%,赎回30%拿回大部分本金,后续就算波动也不亏本金。
4. 分散持仓,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
建议持仓6只左右基金,覆盖宽基、消费医药、科技、红利、跨境、主动权益,单一基金占比不超20%,单一行业占比不超30%。2025年AI回调时,小李的科技基金跌10%,但消费医药基金涨8%,组合整体仅跌2%,完全不慌。
长期投资的核心,是相信中国经济的长期趋势,相信优质行业和公司的成长。2025年公募基金规模持续创新高,权益类基金成为主流,正是普通人分享经济增长的好时机。
你手里持有哪类基金?如果让你选一只基金持有5年,你会优先选宽基、消费、科技还是红利基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持仓故事和选基困惑,咱们一起避坑赚钱,把长期收益拿到手!
需要我帮你整理一份“2025年基金定投计划表”吗?明确不同风险偏好的定投金额、加仓节点和止盈目标,你直接照做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