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视利欧岩山被套别慌 先看懂它们的赚钱逻辑
发布时间:2025-10-27 15:45 浏览量:9
9月16日还站在5.87元高位的吉视传媒,10月24日收盘价只剩3.59元;利欧股份5元区间追入的散户,如今浮亏超30%;岩山科技高管减持后股价再跌18%——这三只票套牢了大批跟风者。其实解套的关键从不是急着"割肉补仓",而是先搞懂它们靠什么生存、未来的底气在哪。
前言:跟风被套的根源是不懂底层逻辑
"看到数据要素涨就买吉视,听闻液冷概念火就追利欧",这是多数人被套的共性问题。10月以来,三只股票振幅均超35%,岩山科技虽上演过逆势反包,但炸板后套牢盘再增4成。本质上,它们都处于"旧业务承压、新业务待验证"的转型期,短期股价靠概念炒作拉动,长期价值却未跟上。搞懂三个问题才能不盲目操作:新业务是真突破还是蹭热点?财务隐患藏在哪?政策风口能否落地变现?
吉视传媒:广电老兵的数字化求生战
很多人以为吉视还是"装宽带的",实则它早已转型区域数字基建服务商。核心资产是覆盖吉林全省、入户率93.05%的光纤网络,依托700MHz频段优势,已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成智能监控系统,广电5G用户突破70万端。更关键的是,它联合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成立吉林数据要素服务中心,踩上了数据资产化政策风口。
但现实隐忧突出。2025年三季报显示,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至3.46亿元,应收账款飙升58.87%至7.27亿元,政企业务回款滞后成利润黑洞。9.24亿元短期借款带来的利息压力,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当前2.5倍的市净率和-27倍的市盈率,反映出市场对其转型的分歧,价值兑现需等数字化业务真正贡献营收。
利欧股份:液冷风口下的资本争议
利欧的故事核心是"老水泵厂跨界液冷"。2025年8月与阳光电源签下4亿订单,台州新厂年产50万套全铝液冷板投产,上半年液冷业务营收25亿元,占比达20.8%,成功扭亏为盈赚4.78亿。工信部要求数据中心能耗压降至1.25以下,液冷赛道需求确实在爆发。
但甜蜜背后藏两大雷区:一是老业务拖后腿,87亿应收账款回款周期长达180天,318亿有息负债利息支出同比增近50%;二是资本操作引发信任危机,公司2025年10月公告减持不超过1.35亿股,被质疑"低位回购、高位卖出炒自家股票"。现在的利欧,就看华为、腾讯的测试订单能否落地,以及回款能否改善。
岩山科技:导航巨头的AI转型阵痛
岩山前身为二三四五,转型三年锚定"数据要素+AI"双赛道,背靠中科院的股东背景是最大亮点。手握全国仅三家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牌照,政务数据覆盖6亿人口,2024年数据交易额达15亿,AI大模型中标国家医保局2.3亿智能审核项目。传统导航业务每年7.8亿广告收入,为转型提供稳定现金流。
但转型成效尚未显现。2025年中报显示,营收3.17亿元同比下降6.38%,虽归母净利润6710.75万元同比增长81.51%,但AI业务收入占比仅3.01%,净利润仍依赖非经常性损益。更值得注意的是,董事陈于冰在3月以5.60-5.79元/股减持2222万股 ,当前股价已低于减持均价,进一步加剧市场担忧。
结语:解套的关键是盯紧三大信号
三只股票共性是"政策有风口、业务有亮点、业绩缺兑现",操作策略需因人而异:
- 吉视传媒盯回款:若四季度应收账款下降,且数据要素服务有新增订单,可耐心观察;
- 利欧股份看订单:华为等大厂测试落地、应收账款周期缩短,是业绩反转关键;
- 岩山科技等占比:AI与数据业务收入占比突破10%,才算转型进入实质阶段。
套牢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懂逻辑就盲目补仓。转型股价值兑现往往需要1-2年周期,短期波动是常态,核心是跟踪业务进展而非股价涨跌。
特别提醒:本文分享的尾盘操作技巧仅为技术分析参考,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股市波动大,投资者需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