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民生之难 谋民生之利
发布时间:2025-09-25 08:26 浏览量:1
水通了、路通了、村民的心气也通了……两年前,阳信县水落坡镇王马村还面临着灌溉难、道路差、产业弱等困境。如今,在市政协机关派驻第一书记张瑞强的带领下,这个小村庄焕发出新的活力,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第一书记”来了,村里有了主心骨
“书记,咱这里浇地太难了,又贵又浇不上,能想法解决吗?”“书记,你看看咱村的过道,没有一个好道,一下雨没法走啊,能修修吗?”“书记,我们几个都是干家具的,就是缺地方缺场所,有法么?”……第一书记驻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摸透实情、倾听民意,找到群众最急最难最愁最盼的事。浇地、修路、找场所成为王马村群众反应最强烈最集中的事。
“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我来就是解决困难的!”张瑞强下定决心,要带领群众闯出一条振兴之路。两年间,他积极协调市县乡三级资金,争取各级资金500余万元,并带动社会投资45万元,增加就业30余人,有效解决农业灌溉、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发展三大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 党建引领“新气象”,夯实堡垒“强基础”推进乡村振兴,要激发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党员群众积极性创造力。以每月主题党日为抓手,打破农村党支部活动固有模式,通过组织联建、党性教育、政策宣讲等方式,不断提升党支部凝聚力、带动力。同时,开展群众议事,让群众更多的了解、参与村内事务,让群众成为乡村振兴和治理的“主角”。
“第一书记身负组织重托,要成为群众的‘自家人’,既要发挥自身沟通上下、联通内外的独特优势,为乡村振兴出实招、办实事、谋实利,又要依靠党支部,积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有效化解群众矛盾,才能以扎实工作赢得群众认可。”张瑞强说。
■ 兴修水利“解民忧”,沃野良田“粮满仓”
浇地难、浇地贵、产量低是派驻村及周边片区农业生产的“卡脖子”问题。张瑞强积极协调奔走,争取150万元资金,获批建设小开河引水闸1座,配套建设截水闸3座、生产桥1座,清淤整治沟渠4.5千米,疏通涵洞6个。2025年初工程全部竣工,实现了黄河水“零成本”流到群众的田间地头,受益面积达2万余亩,农业生产实现显著降本增收。
“原来浇地一亩地一次得100多块钱,现在还不到40块钱,一年浇地少的浇3回,多的浇4回、5回,光浇地这一个事,1亩地1年就能省200多块钱,多浇浇黄河水,孬地也能成好地,土地慢慢就不碱了。”村民李婶笑着说。
“原来就没想过这个事能办成,今年我们村的小麦都说保底1亩能到1200斤,亩均增产300—400斤,有的地能多打一半多。”种粮大户王保星说。
■ 基建升级“惠民生”,和美乡村“焕新颜”
曾经的王马村,道路泥泞、排水不畅,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下点雨就淹。修路修渠是群众最期盼的事。第一书记抓住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及早行动、提前介入,拿出建设方案,积极与镇政府、设计公司、施工单位对接,保证路不差1米、不漏1户。
两年来,共协调争取资金250余万元,开展三轮建设,新建改建村主干路、巷道28条,硬化1.2万平方米,实现硬化路面“户户通”,彻底告别泥土路,解决出行难问题;新建改建排水渠3100米,解决排水难问题;建成街边口袋公园2处、健身广场2处,解决休憩活动难问题;清理池塘1处,让死水变活水,村庄更洁净;种植海棠、女贞等树木400余株,大力改善村庄环境,获评2024年度“滨州市森林村居”称号。
“这两年变化太大了,真没想到能把路给修起来,不仅是好走了,晒粮食也有地方了,太方便了。”村民张阿姨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 产业赋能“开富路”,村企群众“齐增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发展产业需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第一书记抓住本村具有家具加工产业基础和附近劳动力充足的特点,在家具加工和家纺加工两个方向发力,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老产业“提档升级”。统筹60万元帮扶资金建设王马家具产业服务中心,并以此为平台打造家具品牌,推动网络销售从单一模式扩展到微信、抖音、快手、淘宝等多平台,有效解决了缺少展销场所、品质低、周转成本高等难题,提升产品销量。项目带动租户增加投资40万元,增加14名村民就业,村集体可同时实现年增收3.3万元,实现“企业、村民、集体”三方共赢。
新产业“落地生根”。带队考察对接愉悦家纺、华纺股份等企业,引进家纺代加工车间项目。投资5万元建立全镇首个村企合作纺织加工点,将村内闲置小学改建为加工车间,先期购置设备10台,解决15名妇女就业,妇女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增收,生活更有尊严。
同时,在水落坡镇党委政府统筹安排下,利用2025年帮扶资金30万元投资水落坡镇共富共享工坊项目,项目正在稳步推进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