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者冯挺:当“高端四件套”骗局撞上银发防线
发布时间:2025-09-22 21:42 浏览量:2
央视《财经调查》曝光直播间“高端四件套”以虚标支数、伪造材质、虚假检测报告等手段欺骗消费者的新闻,让无数人瞠目结舌。作为扎根社区十余年的基层工作者,我看到的不仅是商家的贪婪,更是基层社会治理中那些亟待填补的漏洞——当“流量为王”的直播乱象撞上信息壁垒的老年群体,社区防线该如何筑牢?
一、虚标支数的背后:信息不对称如何被利用
直播间里“100支长绒棉”“A类母婴级”的诱人话术,与南通商家自曝的“虚标支数是公开秘密”形成刺眼对比。这种套路与社区防诈宣传中常见的“保健品骗局”何其相似:利用专业术语制造信息差,用情感话术瓦解理性判断。在社区工作中,我们常遇到老年人因分不清“纳米技术”与“普通涂层”而上当,而直播间里“匹马棉”“木棉皱皱纱”等伪概念,本质上是对消费者认知短板的精准收割。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商家与主播形成灰色产业链:从伪造检测报告到提供虚假水洗标,甚至培训客服话术应对投诉。这让我联想到社区曾捣毁的“养生讲座诈骗窝点”——不法分子同样通过伪造资质、编造话术构建骗局。当虚拟直播间成为新型犯罪温床,基层治理必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警。
二、银发触网不迷航:社区如何织密防护网
面对直播乱象,社区工作者最直接的挑战是如何让老年群体“看得清、辨得明”。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三重防线:
信息赋能:借鉴“西楼银发信息员”制度,培养老年志愿者担任“直播安全观察员”,定期开展“直播间鉴真”培训,手把手教老人识别虚标材质、虚假检测报告等套路。例如,通过燃烧测试区分化纤与纯棉,用紫光灯照射查看荧光增白剂痕迹。
场景模拟:在社区直播间开展“沉浸式防骗演练”,复现主播话术陷阱。如设置“家纺专场”,由志愿者扮演主播推销“100支母婴级四件套”,再由老年学员拆解话术漏洞,现场学习如何追问检测证书编号、索要吊牌信息。
数字互助:建立“家庭安全联防群”,鼓励年轻人与老人结对,共同监督直播购物。参考“时间银行”积分机制,将协助老人识破骗局纳入志愿服务积分体系,兑换生活服务。
三、共治破局:从单点拦截到系统治理
治理直播乱象不能仅靠社区“单兵作战”。我们曾推动建立“社区-平台-监管部门”三方联动机制:
平台责任:要求属地电商主播签署《诚信直播承诺书》,对家纺类商品强制标注“材质检测报告查询通道”;
数据共享:将12315投诉平台与社区网格系统对接,对高频投诉商家实施直播限流;
源头管控: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家纺产业带净化行动”,对南通、嘉兴等重点区域实施动态抽检,建立“红黑榜”公示制度。
这些探索印证了社区治理的深层逻辑:当居民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共治参与者”,当技术监管与人文关怀形成合力,才能真正遏制乱象滋生。正如我们在防溺水宣传中构建的“预警-巡查-救援”闭环,面对直播乱象,同样需要织就更细密的防护网络。
让每一件床品都经得起阳光晾晒
“高端四件套”骗局暴露的不仅是商业伦理失守,更是技术赋能与人文温度的失衡。作为社区工作者,我们无法阻止所有谎言,但可以通过培育居民的数字素养、搭建多元共治平台,让每一件商品在阳光下接受检验。当社区防线与法治利剑共同发力,那些企图在虚拟直播间蒙混过关的“匹马棉”,终将在全民监督的聚光灯下现出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