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导演拍女人有一套?霍克斯2部经典不按套路,比国产片还戳人

发布时间:2025-09-20 14:13  浏览量:1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咱们看老电影时经常有个疑问,有些几十年前的片子,里面的女人明明没喊着独立平等,却比现在不少剧里的角色更让人记得住。

美国导演霍华德・霍克斯的电影就是这样,法国《电影手册》那群挑剔的影评人,当年把他当成头号偶像,不是没道理的,尤其是他镜头下的“霍克斯式女人”,至今看仍有嚼头,甚至比不少国产片里的女性形象更戳人。

《电影手册》为啥待见霍克斯?那会儿他们刚提出个“作者论”,其实就是觉得导演得像写小说的作者一样,片子里得有他自己的味儿,不是随便拍个故事就行。

霍克斯就特别对味儿,他总说“我是个讲故事的,不是艺术家”,听着挺反知识分子,可他的故事里藏着别人学不来的霍克斯情境。

不是说镜头多花哨,而是他能把一群人的状态拍活,比如《天使之翼》里南美港口的飞行员们,又疯又拼,像个封闭的男孩俱乐部,直到邦妮闯进来。

邦妮这角色,就是典型的霍克斯式女人,她是个钢琴演奏家,嘴皮子溜,口音里混着英美调调,却是地道的布鲁克林姑娘。

刚到雾气蒙蒙的巴兰卡时,看见酒馆里的性感舞蹈,别的女人可能会躲开,她倒好,跟着乐队唱歌,还冲舞者比了个轻佻的OK手势。

这种不怯场不是装的,是打骨子里的机灵,关键是她能跟那群酗酒、爱冒险的飞行员处成兄弟,不像有些片子里的女人,要么是男人的附庸,要么是跟男人对着干的刺头。

可你要是细想就会发现,邦妮的厉害有个前提,得融入男性圈子,她能跟飞行员们开玩笑、聊飞行,可真到关键时候,还是得仰望着男人。

电影结尾,她盯着天上飞过的杰夫,那个沉默寡言的飞行员队长,眼神里的敬畏像极了小时候看父亲的样子。

明明前半段那么飒,最后还是落回仰望男性的套路里,霍克斯把她的坚强拍出来了,却没给她自己做主的空间,这也是后来有人说霍克斯式女人不算女权形象的原因。

另一部《女友礼拜五》里的希尔蒂,更能说明这一点,她是个王牌记者,写新闻又快又准,前夫沃尔特想让她回编辑部,用的不是强迫,而是激将法。

跟她聊最刺激的新闻线索,勾起她的职业欲,希尔蒂嘴上喊着要辞职,跟乏味的未婚夫过日子,可身体很诚实,跟着沃尔特跑新闻跑得起劲。

你说她不独立吗?她在男人扎堆的报社里站稳脚跟,比不少男记者还厉害,可你说她独立吧,她的选择始终被沃尔特牵着走,连要不要离开报社都做不了主。

有人可能会说,霍克斯是几十年前的导演,不能用现在的女权标准要求他,这话有道理,毕竟那个年代好莱坞电影里,女人大多是“花瓶”,霍克斯能拍出有脑子、有脾气的女性,已经算进步了。

可正因为这种进步,才更让人觉得可惜,他明明能看到女人的能力,却没勇气让她们突破男性视角的框。

就像他自己说的,“这就是我喜欢的那种女孩”,本质上还是把女人当成自己欣赏的类型,而不是能自己定义自己的个体。

对比现在的一些国产片,霍克斯的片子反而更戳人,不是说国产片里没有好的女性角色,而是不少片子要么把独立女性拍得太硬。

说话像喊口号,除了工作没别的生活,要么就是绕回老路子,再厉害的女人,最后还是要靠男人拯救,或者为了家庭放弃事业。

霍克斯的女人不一样,她们有缺点,有小情绪,邦妮会为乔的死惊讶,希尔蒂会为新闻激动,也会为感情纠结,这种真实感比刻意的独立人设更打动人。

不过霍克斯也有例外,比如《绅士爱美人》里的罗莱拉和桃乐西,玛丽莲・梦露演的罗莱拉娇俏,简・拉塞尔演的桃乐西飒爽,两人被爱情困扰,却把彼此当成最重要的人。

电影结尾的双重婚礼,霍克斯故意把她们两边的男人挡住,看起来像两个女人在结婚,这种镜头在当时的好莱坞太少见了,甚至有点超前。

即便如此,她们的情谊还是围着男人转,职业也是表演女郎,本质上还是男性视角下的女性情谊,没跳出圈子。

霍克斯不是看不到差别,而是不想让差别成为女人弱、男人强的理由,可他又受限于时代,没法彻底打破这种设定。

就像他拍的飞行员,克制恐惧才能飞上天,他也让女人克制,克制自己的需求,融入男人的规则,才能被认可。

这种克制让角色更立体,却也成了最大的局限。

现在我们再看霍克斯的电影,不是为了挑刺,而是为了看清,女性形象的进步,从来不是拍个厉害的女人这么简单。

霍克斯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捕捉到了女性身上刚柔并济的真实,而他的局限,也提醒我们,真正的女性形象,不该只活在导演的喜好里,更该有自己的选择和立场。

国产片其实能从霍克斯身上学两点,别把女性角色标签化,多拍点有烟火气的真实;还有就是别害怕让女性做主,真正的独立不是像男人一样,而是能按自己的意愿活。

霍克斯的片子之所以经典,不是因为完美,而是因为他的不完美里藏着对人性的观察,而这种观察,才是电影最打动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