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央企风波:员工资金被套,8万变9000的困局

发布时间:2025-07-29 23:36  浏览量:2

在深圳这座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城市,央企华侨城曾是许多人眼中的理想归宿,代表着稳定与希望。然而,近日一则“大量员工资金被套,有人投8万拿回9000”的消息,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将华侨城内部的跟投制度推到了风口浪尖。

故事要从2019年说起,彼时房地产市场虽已初现波动,但整体仍在平稳发展。华侨城为了进一步激励员工、绑定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发布了《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跟投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原则上所有投资项目必须实施跟投,确因特殊情况不适合的,需经公司党委会审批同意。跟投人员分为必须跟投的项目公司负责人、关键骨干等,以及可自愿跟投的其他员工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自愿”却渐渐变了味。

王田(化名)是华侨城的一名前员工,回忆起2021年参与跟投的经历,他满是无奈。那时,地产行情已现下行趋势,可公司的跟投要求却如紧箍咒般让人难以拒绝。“说是自愿,可领导暗示不跟投会影响绩效,在国企工作,谁愿意因为这点事和领导闹矛盾,影响自己的前程呢?”王田说,身边不少同事都和他一样,即便心里不乐意,为了保住这份稳定的工作,还是咬着牙掏出了多年的积蓄,甚至有人四处借钱参与跟投,他自己就投了8万元。

谁能想到,仅仅三年后,王田就遭遇了裁员。失去工作的他,生活陷入了困境,而更让他焦虑的是,那8万元跟投资金大部分仍被困在公司。截至目前,他仅仅拿回了9000元,剩余的钱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手中。和王田有相同遭遇的员工不在少数,据了解,华侨城在2021年末在职员工数量为24526人 ,到2024年报告期末降至19591人,三年间近5000人离开,其中许多都是当初参与跟投的员工。如今,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为讨回自己的本金而四处奔走。

按照项目跟投管理办法,跟投资金的返还有着严格的条件限制。只有项目经营资金峰值开始回落后,保证资金存量富余,才可以随项目经营资金逐渐回正同步启动跟投本金返还。截至项目整体累计经营现金流回正当季度,最多返还员工80%跟投本金;至项目模拟清算(项目签约销售面积达90%)时返还剩余跟投本金 。但当下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市场持续低迷,项目停工、去化艰难成了常态,许多项目根本无法达到这些条件,这也意味着员工的本金返还变得遥遥无期。

面对员工们的困境,华侨城方面回应称,跟投实质属于投资行为,有盈利也有亏损的情况,无论跟投人员在职或离职,项目盈利时均会按照相关跟投协议及跟投制度予以分红,项目亏损时也需共担风险 。公司还表示一直高度重视员工关切,与相关员工保持紧密、充分、友善的沟通,后续也将持续积极稳妥推进相关工作。然而,这样的回应并不能让员工们满意。在他们看来,当初的跟投并非完全自愿,是在公司的隐性压力下被迫参与,如今却要独自承担如此巨大的风险,实在难以接受。

更让员工们感到愤怒的是,2023年华侨城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华侨城A发布了《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跟投管理办法(修订)》,其中提到“对于被动离职、主动离职情况的人员,原则上允许跟投退出” 。可到了实际执行层面,却困难重重,公司以各种理由推脱,员工们的本金依旧被牢牢套住。员工们认为,公司在地产下行期还拉着员工跟投,缺乏人文关怀,对上级文件的落实存在歧义,他们强烈希望公司能够“分级处理”,优先返还被裁员工本金,在职员工可暂缓,这样既能缓解社会矛盾,也能体现央企担当 。

此次事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从企业角度来看,跟投制度的初衷或许是好的,旨在激励员工,提升企业效益。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忽视了员工的自主意愿和风险承受能力,尤其是在行业下行的大环境下,未能及时调整策略,导致员工利益受损,企业形象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从员工角度而言,在面对公司看似“合理”的要求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难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相关法律法规在这种企业内部投资行为上,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使得员工维权之路困难重重。

在当前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整的背景下,类似华侨城这样的事件并非个例。许多房企都曾推行过员工跟投制度,如今随着市场遇冷,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指出,这些普遍性问题包括强制或变相强制,流动性锁死等 。企业在设计和推行相关制度时,必须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建立健全合理的风险共担机制和退出机制。

华侨城员工资金被套事件,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员工权益、企业责任和行业规范的社会问题。希望通过此次事件,能够引起更多企业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完善制度,加强监管,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让员工的辛勤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让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能兼顾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