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浅显欠巧思——《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发布时间:2024-08-31 18:50  浏览量:13

叙事浅显欠巧思——《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今天聊聊英国 / 法国电影《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片名The Son (2022),别名儿子 / 爱·子(台) / 儿子可否不要走(港)。

本片改编自本片导演佛罗莱恩·泽勒的同名舞台剧,作为他备受瞩目的“家庭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上映前备受期待。

原故事背景设定在巴黎,影片的故事背景改为了纽约市,不过拍摄地点主要还是伦敦。

彼得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务人士,坐拥着曼哈顿核心地带的宽敞办公室。他刚刚与第二任妻子贝丝共同迎来了第二个小生命,前妻凯特告诉了他一个不幸的消息。他们的儿子尼古拉斯已经整整一个月没有去上学了,尼古拉斯手臂上那触目惊心的伤口,仿佛在无声地控诉着什么。

两人商量后认为或许让尼古拉斯暂时与彼得同住,换个环境,试图让一切重回正轨。他们却忽略了尼古拉斯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尼古拉斯觉得自己像是被父亲抛弃的人。这种被遗弃的感觉,让他的抑郁情绪愈发严重。

在佛罗莱恩·泽勒的“家庭三部曲”中,第二部作品《困在心绪里的儿子》比前作《困在时间里的父亲》(The Father ,2020)差不少。

尽管《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的主题对于许多观众来说或许已足够触动,但相较之下,《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更为细腻和优雅。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在剧本设计上显得过于操纵,某些演员的表演甚至可以说是刻意误导。视觉叙事也显得单薄,未能有效支撑起影片的深度。这部电影似乎试图以情节剧的方式传达一些重要的信息,但它更像是在观众面前大声喊叫,而非真正理解并呈现其主题的复杂性。

更为令人失望的是,影片在处理抑郁症这一敏感话题时显得过于保守和避重就轻。尽管有观众会在《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中与影片所呈现的问题产生共鸣,但更多的人可能会因为影片对抑郁症话题的回避和简化而感到愤怒。它拒绝真正开启一场关于抑郁症的深入对话,这无疑让影片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

安东尼·霍普金斯与导演佛罗莱恩·泽勒继《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之后再度携手。

在这部作品中,霍普金斯的角色并非原剧本所有,而是导演为他量身打造。

这一角色的加入,不仅为影片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休·杰克曼所饰演的彼得一角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和深刻的内涵。

霍普金斯的精湛演技与角色的独特设定相得益彰,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他的存在引领观众深入探索角色的内心世界。

通过霍普金斯与休·杰克曼的精彩对手戏,影片成功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与情感冲突的世界,为休·杰克曼的角色彼得增添了额外的层次。

佛罗莱恩·泽勒的《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描绘了一幅与痴呆顽强抗争的男人的鲜活画像,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以深刻的同理心,引领我们走进了主人公支离破碎的世界,其情感的细腻与真实令人叹为观止。安东尼·霍普金斯凭借其精湛的演技,荣获奥斯卡奖的殊荣,实至名归。

在泽勒稍显令人失望的续作《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中,霍普金斯再次回归,他以一个简短却充满力量的场景,为我们揭示了这部电影的真正主角其实是彼得,他既是父亲又是儿子,而不是那个单纯陷入抑郁困境的少年。

或许这部电影不叫《儿子》(Son),而是叫《儿子们》(Sons)更合适。

从影片的开头便不难看出,名义上的儿子,实则是以彼得为中心的多重身份与情感的交织。

他深受自己父亲不良养育方式的影响,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孩子的性格也逐渐成为他通过自我救赎与成长所完成的独特装饰品。

在这部电影中,彼得的形象立体而丰满,他既是父亲,又是儿子,更是那个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不断挣扎与成长的男人。

这部电影在结构、人物塑造以及戏剧性情节的转变上都过于直白,剧本显得苍白无力,充满了操纵的痕迹。最后的情节转折缺乏必要的曲折,不仅未能给观众带来惊喜,反而是对那些现实生活中同样承受着痛苦的家庭的嘲讽。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的结局仿佛早已注定,就像我们正坐在一列沉闷的火车上,缓缓驶向那早已预定的终点。而当角色说出一些临终善言时,我们便已心知肚明,故事将走向何方。

这部影片最终给人留下了一种刻意描绘苦难的印象。

对于抑郁症所带来的痛苦,它并未以高明的方式加以展现,更未能引发观众深层的情感共鸣。相反,影片更像是一部充斥着预定情节的舞台剧,让人在观看过程中逐渐感受到绝望。

影片试图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情节来展现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然而许多情节都显得过于刻意和夸张,,这种展现方式却显得过于直白和生硬。

浅尝辄止抑郁话题,

结构直白剧本无力。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