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尽天良,“救命钱”被套!
发布时间:2025-04-21 20:05 浏览量:1
“救命钱”被一群“吸血鬼”持续吸血。有一种套路是“专卖慢保药品,套取医保资金”,本质上是利用国家慢性病医保政策漏洞,通过非法手段骗取医保基金的违法犯罪行为。以下从操作模式、危害、监管措施等方面的深度揭秘,就怕“猫鼠同盟!”
一、核心套路
1. 虚构交易,空刷医保卡。定点药店或医院与患者(或“中间人”)勾结,在无实际药品交易的情况下,通过伪造购药记录、虚开处方,直接刷取医保卡金额,资金到账后分成。典型场景:利用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医保报销资格,每月固定“开药”,但药品未实际交付,或仅交付少量药品,剩余金额折算现金返还。
2. 超量配药,转卖。慢性病患者凭医生处方可定期报销购药,但部分患者在药店/医院的诱导下,超剂量、超频次购药(如一次开3个月用量),再将多余药品通过“药贩子”专卖给其他需要的人(尤其是非医保覆盖人群),或通过网络渠道售卖,套取差价。药店/医院则通过虚增销量获取医保资金,患者获取现金回扣,形成“双赢”链条。
3. “挂名”参保,伪造身份。 部分不法分子冒用他人医保卡(如借用亲友或已故人员身份),或通过虚假材料办理慢性病医保资格,专门购买高价慢保药品(如抗癌药、免疫制剂),再转卖至黑市或线下渠道,套取资金。
4. 串换药品,以次充好。药店将非医保药品(如保健品、日用品)伪装成医保目录内的慢保药品,刷医保卡结算;或用低价药品替代高价药品,差额资金私分。
二、救命钱被吸干。1. 医保基金流失。直接导致国家医保资金被骗取,影响基金池安全,可能导致真正需要慢性病治疗的患者报销受限、药品供应紧张。
2.破坏医保公平性。少数人通过漏洞获利,损害全体参保人的权益,动摇公众对医保制度的信任。
三、打击措施
1. 技术监控升级
大数据筛查:医保部门通过分析购药频率、单次购药量、同一IP地址多次刷卡等异常数据,识别可疑交易(如某患者每月购药量远超临床合理用量)。
实名验证:推广刷脸购药、电子处方流转,确保“人证一致”,杜绝冒用他人医保卡。
2. 定点机构严格管控
明确禁止串换药品、虚开发票等行为,违者取消定点资格并纳入信用黑名单。定期抽查药品库存与销售记录,核对医保系统数据与实际药品流向是否一致。
3. 鼓励社会监督
开通12393医保举报热线,对举报属实者给予奖励(最高可达涉案金额的5%,不超过10万元)。公开典型案例形成震慑。
4. 政策完善。推行慢性病“长处方”管理(如一次开1-3个月药量),但要求患者定期复诊,避免药品囤积。对高价值慢保药品实行“定点配送+签收登记”,追流向。
“专卖慢保药品套取医保”是钻政策空子的违法行为,其链条涉及多方利益勾结,但随着监管技术和执法力度的加强,此类行为的生存空间正逐渐压缩。维护医保基金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从个人合规用卡到制度堵漏,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