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瓶水,被套走隐私!

发布时间:2025-04-18 10:38  浏览量:1

4月17日大理市委政法委、大理市融媒体中心•大理人民广播电台综合广播FM99.9,结合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推出《城市进行时•政法篇》,本期节目嘉宾:云南星震律师事务所郭文丽律师,和您一起关注:用它买瓶水,居然被套走隐私?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自动售货机可谓是随处可见。地铁站里,匆忙赶路时能从它那里买瓶提神饮料;商场中逛街累了,能迅速在其处获得美味零食;学校里课间休息,它能及时提供补充能量的食物;医院里焦急等待时,也能依靠它解决口渴问题。24小时不间断服务、操作简便、交易快速,这些优势让自动售货机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给我们的日常消费带来了极大便利 。

然而,在享受这份便捷的同时,你是否想过,自动售货机背后可能潜藏着信息安全隐患呢?

郭文丽

云南星震律师事务所律师

不久前,某高校师生团队对上海28所高校内的45台自动售货机展开测试,结果令人震惊:仅有5台自动售货机未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这一消息瞬间引发网民的共鸣和热议。

自动售货机运用智能化技术实现无人值守、自助交易,可正是这些技术,赋予了它获取用户信息的强大“能力”,威胁着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下面,就来看看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小心机”。

信息收集“陷阱”

1. 绑定个人信息:部分自动售货机强制消费者绑定手机号码、微信号或银行卡等个人信息,否则无法完成支付或享受优惠。这种强制性操作严重侵犯消费者隐私权,还为信息泄露埋下定时炸弹。

2.生物特征采集:近年来,刷脸支付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被引入自动售货机。一些机器甚至将刷脸支付设为首选,诱导消费者使用。在此过程中,消费者高度敏感的面部生物特征信息被机器捕获并存储。

3.复杂隐私协议:自动售货机的隐私协议内容繁杂、字体细小。消费者往往为了快速完成购买,在未仔细阅读的情况下就直接点击同意,而不点击同意又无法支付。如此一来,消费者的“同意”并非基于充分知情。

4.数据泄露风险:支付时,消费者的银行卡号、密码、支付平台账号等信息需通过网络传输。若自动售货机网络系统存在安全漏洞,黑客就能轻松拦截数据,导致消费者支付信息泄露,面临财产损失和个人信息被滥用的双重风险。

应对之策

维护公民隐私信息安全,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自动售货机运营企业和商家应明确责任,不过度收集用户信息,并妥善保管合法获取的用户信息。一方面,运营商要加强售货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防护,运用先进加密技术保障数据传输安全,定期更新升级操作系统和支付软件,及时修复安全漏洞。另一方面,支付平台和商家需优化支付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信息收集。比如在刷脸支付时,明确告知消费者收集面部信息的必要性与用途,征得明确同意,同时提供多种支付方式供消费者选择,杜绝强制行为。

对于消费者而言,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使用自动售货机前,仔细阅读隐私条款,了解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保护情况。遇到不合理要求,如强制关注公众号、过度采集生物特征信息等,果断拒绝,选择其他支付方式或购物渠道。如果发现自动售货机存在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应立即停止使用,向相关部门举报,并保留好交易记录、隐私条款截图等证据,以便维权。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安全至关重要。让我们一起重视起来,从每一次使用自动售货机开始,守护好自己的隐私信息。

《城市进行时》节目时间:9:00—10:00首播,21:00—22:00重播。

1、大理市融媒体中心·大理人民广播电台综合广播FM99.9;

2、手机下载“云听”“蜻蜓FM收音机”“喜马拉雅”等APP可同步收听或回听;

3、数字电视用户,选择“广播”界面,选定“苍洱调频”即可收听。

特别提醒→

我们的部分配图、文字等来自网络,若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望告知,我们将及时删改。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