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在国内一直做技术不会有前途?
发布时间:2024-12-12 07:56 浏览量:7
那天讲预期管理的时候,有个读者留言问了我这么一个问题。
他说,是不是不学预期管理,闷头做技术,在国内是没有前途的?
为什么这么问呢,倒不完全是我的文字启发了他,也是因为他的的确确在工作中,在身边看到大量的案例。
那么我告诉你,这里面藏着三个问题,你要逐一弄清楚。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国外能够见到更多闷头做技术,做到50多岁依然在岗的人。
这个问题我在年轻的时候,也非常关注。
2007年的时候,我师父辞职回美国,给我写了一封推荐信,让我拿工作签,去北卡罗莱纳州某500强,继续跟着他。
他的理由就是这样职业生涯可以更长,他以为我会做技术做30年。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他认为,或者说当时的社会已经普遍默认,同一个人,在国内做技术,顶多做15年,而换个地方可以做30年。
是因为国内不重视技术么?
这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双方处于产业链的不同位置。
就比如我当时考虑要不要去的那家美国公司,他们在整个行业里面,在那个年代,还属于标准制定者。
你用打擂台的说法,他们属于防守方,人家是守擂的。
整个行业里面的标准,基本上都是那家公司制定的,光是围绕着人家公司的行业证书的考试,都能够形成一整条产业链。
很多人就是单纯考证,操作,维护人家的设备,就可以逐级的提工资,就可以这么干一辈子。
当时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
你反观国内的同类型企业,你处于进攻方。
你可能服务更好,性能更佳,价格更便宜,但是,你并不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那么在人家的这个生态,这个标准存续的周期里,就是可以做很久。
如果我07年去了美国,去那家公司做到今天,会失业么?
不会。
那家公司你今天再去看,已经远没有昔日的辉煌,因为国内崛起了另一家超级巨无霸。
不仅在国内全面取代对方,而且在全世界四处攻伐。
问题是,回退到欧美的市场范围内,在白人的这个圈子内,人家还是自成体系,那家公司还是标准制定者。
也就是说,我师父的预判没有问题,如果跟他去北卡罗莱纳州,确实可以做满30年。
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这不是谁重视技术的问题。
我们的对标企业,能把昔日那个美国的500强,打得找不到北,无论是高中低端市场,都全面击溃对手,迫使其收缩战线,依托贸易保护回退欧美市场,说明我们更重视技术。
问题是,双方的方式不同。
他们的方式类似于修长城。
一个企业你一旦开始修长城,你的技术人员就是可以吃老本,一吃几十年。
因为你的技术标准开始固定下来了。
而对标过来,咱们的企业的方式不是修长城,而是迭代速度。
当我的骑兵又充足又便宜的时候,我要长城做什么?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我的兵锋所指,就是我的长城所在。
什么意思呢?
即便我已经占据了行业全球一哥的位置,我也不去修长城,而是继续迭代,我开两个项目组,让他们内部竞争,彼此淘汰,继续前进。
这里面有个很核心的原因,在于双方的人力成本是不同的。
你在美国读计算机,名校很多都是私立的,收取的学费很昂贵。
但是在国内,那是补贴的。
这就跟医学是一样的,国外是要你自己贷款几百万去学医,学的人少,供应量小,医生自然昂贵。
国内都是补贴的,每年国家花钱,迅速培养,并向市场投放大量的医学人才,那人多了,就卖不上价。
所以你回到企业,老美没法跟你打无限迭代的仗,他们雇不到那么便宜且充足的近乎于无限加班的计算机行业的人才。
所以一旦占据行业第一,他马上就得修长城,于是就间接的拉长了普通技术人员的从业生涯。
第二个问题,头部技术人才,根本不受年龄的影响。
我师父当年为什么建议我换个国家工作?
因为在他眼里,我只是个刚毕业的学生娃,他是站在一个最普通的工程师的角度,来预判我的未来。
如果我一直做最普通的工程师,那么按照他说的那条路径,自然可以做更久。
那如果你能够不普通,实际上,这个问题也就消失了,对你消失了。
你比如,某大厂的做大模型的关键技术人员,被另外一家大厂,以年薪8位数,挖走了。
即便要面临竞业协议,天价赔偿,依然照挖不误。
那么如果你是这样的头部技术人员,你专心做好技术就可以了。
我讲这个不是让你们都去做大模型,只是这件事上了热搜,我拿他举个例子。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头部,都有自己分支领域,乃至细分支领域的头部。
头部并不是说你非要是全行业第一,没这意思。
这个行业里面也许有500家公司,你们公司里面只有200个技术人员,但是这200号技术人员里,你是最牛的那个。
所谓最牛的是意思是说,大家围绕你开展技术工作,重要的专利,都是你掌握。
其实你没有多牛的,你只是200个工程师里的一哥,问题是,在这个局部的,细分支的领域里,你已经是头部了。
那么这种情况下,只要你不作,问题就不大。
什么叫作呢?
你看《大染坊》里面陈六子所在染坊里最初的那个大师傅,他就很作。
他原本安安分分可以干一辈子的,他非要过年吃饺子,独吞,一个都不给别人留。
这就玩过了,你容不得别人,别人也就容不得你了。
第三个问题,真正的问题,从来在你自己身上。
13年前,无论是在乙方工作的时候,还是后来去了甲方,我都做到了局部分支技术领域里的一哥。
你非要说我突破了什么,我什么也没突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我什么也没发明出来。
但是在我身边肉眼可视的范围内,我就是头部。
正常来讲企业存在多久,我就能存在多久,现在去看那两家企业都在,所以如果我当年一直做技术,做到今天没有任何问题。
但有问题的是什么?
是你自己,俗称你的身体,吃不吃得消。
我前面第一个问题给你们分析过,国内的企业他不修长城的,他就是自我迭代。
俗称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
你一直有得做的前提是你一直是头部,问题是,你能否一直保持自己是头部?
你去看企业每年汹涌而来的名校应届生,他们每个都和你同样聪明的,而且年轻,身体更扛造。
如果大家总是比技术创新,比骑兵冲锋,那你的学习能力,自我迭代能力,是否能够一直维持头部,这是个问题。
生活中的技术不是金庸的小说,小说里面年纪越大内功越高,现实中可是拳怕少壮。
这就是为什么我12年前就去做管理了,到后来甚至去带市场团队,脱离了技术。
再到后来,我连人也不管了,我只管钱。
从身体的角度,你人老了,再和年轻人拼骑兵冲锋,你是拼不动的。
但实际上,只要你把粮草掐住,你就等于把骑兵攥在手里了。
技术最后是跟着人才转的,人才是跟着银子转的,你把银子弄明白了,一切也就跟着转起来了。
这句话的本质是什么?就是那天我系统性地讲预期管理。
再凶的鹰,只要它还惦记着吃我手里的肉,那它在我这里就是很温顺的。
所以不是一直做技术有没有前途的问题,而是终有一天,你会发现犯不着。
拿捏住了人性,管理了预期,你自然就间接控制了一切。
关注公众号,西风的罗盘,方能阅读正文《为什么会干的,不如会预期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