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价比直接买更贵!今年“双11”的坑,你踩了多少

发布时间:2024-10-30 11:29  浏览量:15

满减规则搞不懂,预售价比直接买更贵,一不留神就“0元”下单,各种诈骗陷阱来袭……今年的“双11”正在进行,剁手族又被套路了。近期,众多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购物遭遇,有不少吐槽和“避雷”攻略。

对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双11”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严禁不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全国各地的消保委、消委会也陆续发布“双11”消费提示,建议消费者关注商家的价格走势,避免被坑。

规则眼花缭乱 “脑细胞阵亡”

“再也别说上班累了,花钱买东西一样累,要用上毕生所学的数学、还要蹲直播间……能不能来一个大家都轻松的双11?”网友妮妮的一通“牢骚”却引发了朋友圈有史以来最多的点赞。

“双11规则难懂”的吐槽早已有之,今年,不少电商平台也“顺应大众呼声”,在进行“双11”宣传时强调“简化规则”。

不过,在“没有繁杂的计算,拒绝花式套路”的宣传话术之下,人们看到的仍是平台券、红包雨、满减、尾款、定金、预售、赠品、商家券、直播间优惠……眼花缭乱的规则直接让不少市民直呼“脑细胞阵亡”。

在似乎研究不透的规则背后,不少市民感到“各种套路越来越深”——美妆券、服装券、户外券……不同的满减规则后,既“搞不懂什么便宜”,也让“凑单商品多过真正要买的”;“战线”长达两个月,弄不清什么时间是真优惠,每隔一周就“蹲点”,很费时间;通过赠送小样捆绑加价,“最终没省多少钱还得到了一堆根本用不上的东西”。

市民乔女士表示,为了研究“双11”规则,她特意打开各个电商平台的“规则”链接,在某平台“双11”活动消费者规则中,“每满300减50”,“带有官方XX折或者官方立减字样的商品享受优惠”,“带有‘直播买贵必赔’或金色‘买贵必赔’标识的商品支持直播买贵必赔服务”等众多规则已经让人有点头大,“5000多字的规则正文,还有超链接!‘跨店满减优惠分摊’‘与其他优惠叠加’……一通研究下来,根本不知道啥商品便宜了”。

“强烈建议回归原始版本双11,就11月11日一天,要买就买,不买拉倒,商家能做低价就做低价,别搞些有的没的……”网友小朱提出了很多数人相似的建议,“还是可以像以前一样,11月10日晚上蹲点抢,享受的也是真正大力度的优惠。”

预售价格比直接购买更贵

10月2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向主要电商平台发布《“双11”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要求全链条优化促销规则,保障活动规范、透明。严禁不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

市场监管总局的这个提示是有的放矢,也是未雨绸缪。这两天,就有不少消费者质疑称,在某电商平台,一些“双11”预售产品居然比直接购买更贵,预售结束后立刻降价,“尾款人”变“韭菜人”。通过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分享的预售前后实付价的对比图也可以看出,确实存在这种直接购买价更低的情况。

在“双十一”开始之前,来自广东的消费者小林已经观望了很久,预售开启当晚就下定金购买了猫粮、护肤品、日用品等。“我觉得预售肯定是比后面的活动更便宜的,毕竟又要下定金,又要付尾款什么的。”10月22日,小林按时在平台上支付此前下定金的预售产品尾款,然而在支付尾款后她无意点开了商品链接,发现10月22日(非预售期)直接购买商品的价格竟然更便宜。

“护肤品也是一样,预售券后实付款是1535.95元,直接购买的价格是1523.64元。”小林仔细对比了自己购物车里的多个已支付定金的预售产品,均发现预售价格反而更贵。

虽然涉及商品预售后价格涨幅大多在1元-150元之间,涨幅不大,但这种情况让消费者很气愤,“我们当时付定金不就是为了省钱吗?现在付了定金比直接买还贵几十块钱,预售还有什么意义?”还有用户质疑该行为是平台为了“双十一销售数据好看”,故意将预售价格提高,强迫用户退款后二次下单购买。

莫名其妙被开了“先用后付”

今年“双11”期间,不少消费者反映,他们最近都在不知不觉中开通了电商平台的“先用后付”功能,没留神就“0元”拍下了商品。在点击确认收货按钮后,收到突如其来的扣款通知,才惊觉这项功能。

不仅第一次开通让人摸不着头脑,而且后续购物过程中都会默认使用“先用后付”功能,还没来得及选择已经确认下单!

细心的消费者通过反复琢磨,终于找到了踪迹。以某平台为例,原来,在购物车结算页面的下拉选项中,有一个已经被自动勾选的“先用后付”功能。消费者不需要额外确认或输入密码,就可以下单。

如果不想使用此项功能,关闭通道非常隐蔽、难找。通过搜索、求助客服等一阵摸索,终于找到了关闭键。却发现:存在未完成的订单,暂时不可以关闭此项功能。看来,只能等待全部订单收货或售后结束,且在此期间不再下新单,才能关闭。

以上是许多消费者共同的遭遇,不乏投诉吐槽。也有消费者在“先用后付”后,陷入资金危机,“留下悔恨的泪水”。更有部分家长,“深受其害”!由于开通此项功能后,购物就跳过了输入支付密码的过程,点一两下就下单成功,家里的小孩很容易“误点”操作,造成家长的困扰。

因此,江苏消保委呼吁,“先用后付”要能“一键开通”也要能“一键关闭”,不然会涉嫌侵犯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同时还建议平台开通有信用消费性质的功能时,应采用弹出窗口或红色加粗等方式醒目提示,并在使用过程中,增强对“误点”操作的再确认提示和售后制度安排,解决消费者“误点”带来的退货、退款举证困难。

各种诈骗陷阱 花样不断翻新

“双11”除了“买买买”,还有人正“磨刀霍霍”,借“双11”的名义设置陷阱,实施诈骗等不法行为。

在线下,“免费包裹”的老套路再次亮相,甚至还出现了打着政府名义的非法文件。有市民反映,最近收到了一份快递,里面有两份文件,一份为《国债发放通知书》,另一份为《国债资金使用说明书》,落款均为财政部。所谓的“国债发放通知书”称,中央财政要增发1万亿元国债,收到这份文件的有资格领取300万元“国债扶贫资金”,但得下载一个App申请善款名额。警方指出,这是典型的投资理财诈骗,不论是“通知书”还是“说明书”都是假的,伪造的“红头文件”是为了获取潜在受害人的信任。一旦有人相信并下载App,会被诱导向指定账户缴纳相关手续费等。

随着直播间等新渠道的流行,还有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利用“直播能互动”等特点,诱导消费者脱离平台交易。消费者张先生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了某款预售手机,价格很实惠。根据主播要求,张先生添加了对方的社交软件账号,双方约定:张先生支付预售款后,对方就发货,待张先生收货并验收后,再支付余款。支付预售款后,张先生果真收到一个处于运输状态的快递单号,但第二天,卖家联系张先生称快递物流出现问题,之前的单号作废,需要重新更改单号。不过,新的快递单号始终没有发来,主播不仅拉黑了张先生,还注销了直播间。消费者务必牢记,一旦脱离平台交易,如果发生纠纷,很难维权成功。

此外,“双11”售后服务需求激增,退换货现象普遍。这也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机会”。消费者陈先生收到自称来自某快递公司客服的电话,称公司将他购买的商品遗失,要对他理赔,价格是商品价格的三倍。添加了对方的社交软件后,对方要求陈先生下载指定软件参加视频会议,开启屏幕共享,并按指引填写理赔信息。陈先生信以为真,先后多次在“退款网页”输入银行验证码,最后却收到银行发来的多笔扣款短信。消费者若接到自称客服的电话,不要轻信,而是务必通过平台方联系官方客服或卖家确认。

今年的“双11”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正式施行后的第一个大规模网络促销活动,各方都期待着今年的“双11”能够多一些真诚经营、少一点不实叫卖,共同营造一个清朗的“双11”营销空间。

上游新闻综合自新闻晨报、新京报、澎湃新闻、上海辟谣平台、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