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次反对票+实名举报!梦洁股份内斗,上市公司治理该如何破局?

发布时间:2025-11-27 17:32  浏览量:3

家纺第一股”梦洁股份最近彻底陷入了舆论漩涡。一边是董事陈洁通过公众号“陈洁披露真相”连续发文,实名举报董事长姜天武、董秘李军等人“设局合同诈骗”“操控虚假信息披露”;另一边是公司火速发布严正声明,直指举报内容“恶意捏造”,已向公安机关报案追责。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把企业内部矛盾闹得人尽皆知,让不少投资者和消费者看得一头雾水。

这场风波最让人关注的,莫过于陈洁累计投出的14次反对票。从公司定期报告到章程修订,从会计师事务所续聘到公积金弥补亏损,凡是她认为有问题的议案,都坚决投出反对票,甚至在2025年三季报表决时明确表示“无法保证报告真实准确完整”。在上市公司治理中,董事投反对票并不罕见,但如此高频次、覆盖多类议案的反对,显然不是“意气用事”那么简单,背后必然隐藏着深层次的治理分歧,值得所有人重视。

要理清这场纷争的来龙去脉,得从股权结构的变化说起。2022年,原实控人姜天武将部分股权及表决权转让给长沙金森后,公司形成了姜天武方、吴世春旗下投资企业与长沙金森三方持股接近的“无实控人”状态。陈洁作为长沙金森提名的董事进入董事会,原本是不同股东阵营的代表,但随着长沙金森实际控制人涉非法集资案、股权被冻结,其在董事会的势力被削弱,只剩陈洁独自坚守,双方的决策分歧也逐渐从董事会内部蔓延到公开场合。

矛盾的集中爆发,源于陈洁口中的“3.85亿元股权交易圈套”。她在举报信中称,2023年前后金森新能拟通过股权转让获取梦洁股份实际控制权,支付3.85亿元转让款后,却发现姜天武等人隐瞒股权代持事实,还通过篡改董事会决议阻挠其行使股东权利,导致投资方既没拿到控制权,也没能收回款项。更严重的是,她指控对方挪用5000万元尽调保证金偿还个人银行贷款,甚至通过不正当手段逼迫她放弃质疑,包括诬陷吸毒、制造“非法滞留”场景等。

面对这些重磅指控,梦洁股份的回应也相当坚决。公司在11月25日发布的声明中,全盘否认了所有指控,称相关言论“属主观臆断与恶意捏造”,与实际经营情况、内部管理流程严重不符。声明强调,陈洁利用董事身份散布不实言论,已严重侵害公司及高管名誉权,扰乱资本市场秩序,公司不仅向公安机关报案,还将通过民事诉讼要求其停止侵权、赔偿损失。有趣的是,就在双方激烈交锋的11月26日,梦洁股份股价盘中还出现了涨停,资本市场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事件的关注。

除了股权交易纠纷,财务问题也是双方争议的核心焦点。湖南证监局出具的《行政监管决定书》显示,梦洁股份存在两大违规事项:一是2022年至2024年度,直营专柜及子公司直销业务存在收入成本跨期确认、销售返利跨期冲减、职工薪酬跨期计提等问题;二是子公司大方睡眠向叶艺峰提供的6602.73万元财务资助,截至2025年9月余额仍有6337.63万元,公司内控不完善且怠于追偿。

陈洁认为,公司对这笔6000多万元欠款全额计提坏账,却不积极追讨,不符合财务处理流程,她在董事会上提出将款项调回其他应收款科目的临时议案,却因“未达到提议主体资格要求”未被审议。而公司方面回应称,已与叶艺峰签署还款协议并办理股权质押,还扣发其分红和薪酬抵扣欠款,目前已启动司法仲裁程序,全额计提坏账是基于谨慎性原则的财务处理。监管部门的介入,让这场内部纷争有了更权威的审视视角,也让公司治理的漏洞暴露在公众面前。

客观来看,这场公开“内斗”虽然闹得沸沸扬扬,但也并非全是负面影响。至少它让隐藏在企业内部的治理问题浮出水面,避免了“藏着掖着”导致更大风险。作为1981年成立、2010年上市的“家纺第一股”,梦洁股份曾是行业标杆,2023年营收还达到21.56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2651.76万元,同比增长28.69%。但从财务数据来看,公司近年也面临压力,2022年归母净利润亏损4.48亿元,资产规模从2022年的33.43亿元缩减至2025年三季度的24.75亿元,行业竞争加剧叠加内部治理分歧,让这家老牌企业举步维艰。

很多人看完这场纷争后会疑惑:上市公司的内部矛盾,到底该公开解决还是私下协商?其实答案很明确:既不能藏着掖着,也不该撕破脸皮互撕。正常的治理逻辑应该是,通过董事会、监事会等法定程序充分沟通,对有争议的事项进行专项审计、第三方核查,用事实和数据化解分歧。像这样直接通过自媒体实名举报、公开指控,虽然能快速引发关注,但也容易激化矛盾,误导投资者,最终损害的是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

陈洁14次投出反对票,其实是上市公司治理中“制衡机制”的体现,本应是好事。但当这种制衡无法通过内部程序发挥作用,最终演变成公开举报,说明公司的治理结构已经出现了“失灵”。比如临时议案的审议门槛、不同股东阵营的沟通渠道、异议董事的意见反馈机制等,都可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这也是很多上市公司在“无实控人”状态下容易出现的问题——没有绝对主导的股东,也没有有效的协调机制,很容易陷入决策内耗。

从行业角度来看,梦洁股份的纷争给所有上市公司敲响了警钟:完善的公司治理不是“摆设”,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一方面,要健全内部制衡机制,让董事、监事能够独立履职,异议声音能够被倾听、被核查;另一方面,要畅通沟通渠道,避免不同股东阵营因信息不对称产生误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更重要的是,要敬畏监管、敬畏市场,严格遵守信息披露规则,任何争议都应在法律框架内解决,而不是通过散布不实信息、煽动舆论来施压。

对于普通投资者和消费者来说,也不必过度恐慌或盲目站队。首先,要相信监管部门的调查能力,湖南证监局已经出具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后续必然会对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核查,真相终将水落石出。其次,要理性看待企业的短期波动,梦洁股份虽然陷入治理纷争,但核心业务仍在正常运转,2025年前三季度10.99亿元的营收规模,说明其市场基础依然存在。最后,要关注事件的最终解决方式,看公司是否能借此机会完善治理结构,而不是纠结于双方的口水战。

值得一提的是,梦洁股份的回应中提到,中央网信办已于2025年7月启动“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明确打击“无中生有、歪曲事实”的行为。这也提醒所有人,无论有多大的分歧,都不能突破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散布虚假信息、恶意中伤他人终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双方现在最该做的,是冷静下来,停止公开互撕,配合监管部门的调查,把所有问题摆在台面上,通过合规的程序逐一核实、解决。

从长期来看,这场纷争或许会成为梦洁股份的“转折点”。如果能借此机会完善治理结构,建立更透明的决策机制、更畅通的沟通渠道、更严格的内控体系,这家老牌企业或许能重新焕发活力。毕竟,家纺行业依然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高品质、智能化的家居产品需求在不断增长,梦洁股份只要能聚焦核心业务,提升产品力和服务力,依然有机会重回行业前列。

同时,这起事件也为资本市场提供了一次生动的“公司治理教育”。对上市公司来说,要意识到“无实控人”不等于“无治理”,反而需要更健全的规则来保障各方利益;对投资者来说,选择企业时不仅要看业绩,更要关注公司治理水平,一个治理混乱的企业,再亮眼的业绩也可能是“空中楼阁”;对监管部门来说,要进一步强化对上市公司治理的监督,推动企业完善内控体系,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最后想说,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股东、管理层、员工、投资者都是利益共同体。出现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解决矛盾的诚意和机制。希望梦洁股份的双方能放下对立情绪,以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为重,在法律和监管的框架内妥善解决分歧。更希望所有上市公司都能以梦洁股份为戒,重视公司治理,敬畏市场规则,用透明、规范的运营赢得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任。

毕竟,对一家企业来说,一时的业绩波动可以承受,但治理的崩塌、信任的丧失,才是最致命的打击。梦洁股份的未来,不在于谁赢了这场口水战,而在于能否通过这场纷争实现自我革新,重建完善的治理体系,回归专注经营的本质。这也是所有陷入治理困境的上市公司,最该明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