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老股民告诉你:为何总在突破时被套牢

发布时间:2025-11-27 10:30  浏览量:2

引子

最近A股市场的走势让我想起了十年前的一个投资教训。那是在2015年,市场同样处于震荡期,我满怀信心地追入一只"突破"的股票,结果却被套在了山顶。如今十年过去,当我用量化数据重新审视当时的交易时,才发现原来所谓的"突破"不过是机构精心设计的陷阱。

一、市场现状:震荡中的机会与陷阱

当前A股市场正呈现分化态势。通信设备、电子元件等科技板块表现强势,而船舶制造、航天航空等板块则相对疲软。技术面上,上证指数在3816点附近获得支撑,但短期受5日均线压制。这种行情下,最让投资者纠结的就是那些看似要"突破"的个股。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市场出现所谓的"突破",总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这是新行情的开始,另一种则警告这是诱多陷阱。传统分析方法往往以成交量作为判断依据——放量突破被视为有效信号,缩量突破则被认为是主力控盘的表现。

但通过十年的量化交易实践,我发现这些传统判断标准存在严重缺陷。放量突破可能是资金抱团的结果,也可能是主力出货的信号;缩量突破既可能是控盘表现,也可能是资金实力不足的体现。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而非市场的真实意图。

二、机构资金的游戏规则

在这个市场中摸爬滚打多年后,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事实:机构大资金掌握着个股的定价权。股价的任何变动本质上都在反映着这些资金的意图。当股价出现"突破"时,无非是两种可能:

第一种是机构通过拉升让股价远离自己的成本区,为自己制造安全垫;第二种则是通过拉升吸引跟风盘,为己方的出局制造机会。这两种情况在表面上可能一模一样,但背后的资金行为却截然不同。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能等到最高点再卖出呢?"这个问题本身就暴露了散户思维的局限性。最高点是交易出来的结果,而非可以预测的目标。真正的交易智慧不在于追求某个精确的点位,而是在特定区域内从容布局的能力。

三、量化视角下的真实市场

让我们来看两个典型案例:

这两只股票都经历了高位调整后的反弹走势。左侧股票创新高后调整,右侧股票则是高位回落后反弹未创新高又继续调整。从传统技术分析角度看,两者都既可能是在做头也可能是蓄势待发。

但当我们引入量化数据后,真相就一目了然了:

这张图展示了我使用了十年的量化系统提供的数据。与传统走势图不同,它包含两组关键信息:

第一组是反映做多、回吐、做空和回补四种交易行为的"主导动能"数据; 第二组是反映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机构库存"数据。

当交易行为呈现蓝色"回补",同时橙色"库存"活跃时,表明机构在进行震仓洗盘;反之则可能是散户在抢反弹。前者往往预示着趋势改变的重要信号。

结果如何呢?

左侧股票确实是机构震仓行为,诱空后迅速回补并继续上涨;右侧则是典型的散户抢反弹行情,短暂上涨后继续调整。

四、从数据中寻找确定性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普通投资者面临的最大困境不是信息不足而是信息过载。各种消息、指标、分析铺天盖地而来,但真正能反映市场本质的信息却少之又少。

通过长期使用量化系统观察市场行为模式后我发现:

80%的市场波动都是由20%的关键交易行为决定的;

真正改变趋势的交易行为通常只有3-4种;

识别这些关键行为的准确率可以达到75%以上。

这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的一句话:"天下只有两种人。"在股市中同样如此——要么是被表象迷惑的人;要么是能看透本质的人。

五、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虽然当前市场面临年末压力——投资者锁定收益需求、美联储政策不确定性等因素导致波动加剧——但从量化角度看积极因素正在积累:

监管层维稳市场的决心明确;

估值折价因素已部分消化;

"十五五"规划窗口期临近可能带来新预期。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

不要被短期波动迷惑;

学会用数据说话而非凭感觉操作;

关注真正反映机构意图的交易行为特征;

建立自己的投资纪律并严格执行。

记住:在这个市场中生存的关键不是预测未来而是理解当下;不是战胜市场而是认识自己。

【声明】

本文所涉信息均来源于公开渠道整理分析所得。文中观点仅为个人经验分享交流之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若相关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处理特别提醒广大投资者警惕以本人名义进行的任何收费荐股等违规活动谨防上当受骗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理性决策自负盈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