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想在A股赚钱?只买两种股,少走弯路不被套
发布时间:2025-11-21 01:35 浏览量:1
打开股票软件,5000多只股票密密麻麻列在屏幕上,每天还有新的热点板块轮番炒作——有人追着AI概念跑,有人盯着新能源杀进杀出,最后大多是赚了点小钱就慌着卖出,被套牢了就只能硬扛,越炒越觉得A股赚钱难。其实很多长期在市场里摸爬滚打的投资者都明白一个道理:炒股不用贪多求全,把精力聚焦在两类股票上,做好长期布局,反而能避开大部分坑,少走很多弯路。
尤其是2025年以来,A股站稳4000点后进入结构性行情,资金不再盲目跟风炒作,而是更倾向于有基本面支撑或政策导向的领域。这种市场环境下,“少而精”的选股思路越来越吃香,而这两类股票,正好契合当下的市场逻辑。
第一类是高股息红利股,堪称震荡市的“压舱石”,特别适合不想冒太大风险的普通投资者。
这类股票的核心优势就是“稳”——公司经营成熟,盈利稳定,每年都会拿出真金白银给股东分红,股息率还不低。可能有人觉得分红那点钱不起眼,但咱们算笔实在账就清楚了:2025年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已经降到1%以下,银行理财的年化收益大多也就在2%-3%之间,而且还不保本;而根据最新市场数据,当前中证红利指数的股息率稳定在4.41%左右,处于10年历史中等水平,部分优质红利方向甚至能达到5%以上,性价比一下就凸显出来了。
更重要的是,这两年市场对分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关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对于投资者来说,买高股息红利股,相当于既拿着股票的所有权,又能每年稳定拿到“利息”,就算股票短期不涨,分红收益也能覆盖部分资金成本。而且这类股票大多集中在银行、公用事业、消费等传统行业,企业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业绩波动小,就算市场出现大幅震荡,也不容易出现股价暴跌的情况,能有效对冲风险。
不过选高股息红利股也有讲究,不能光看股息率高低。有些公司看似股息率很高,但业绩不稳定,可能今年分红明年就不分了,这就是所谓的“高股息陷阱”。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那些连续多年稳定分红、估值合理的标的——比如中证红利指数的成分股,都会通过定期调样的方式,纳入高息企业、剔除低息标的,这也是公开可查的市场机制,能帮投资者筛选掉不少风险。
可能有人会问,2025年三季度基金不是在大幅减持红利板块吗?确实,随着市场风险偏好提升,部分资金转向了成长股,导致红利板块今年以来涨幅仅有1.29%左右,远低于创业板指数45%的涨幅。但这并不意味着红利股失去了价值,反而因为基金配置已经来到历史低位,后续反而有了更多修复空间。而且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正是这种市场分歧,才给了低位布局的机会——毕竟4.41%的股息率,在当前2%左右的国债利率环境下,依然具备不小的吸引力,也是保险公司等长期资金重点配置的方向。
第二类是政策支持的景气成长股,跟着长期趋势走,分享行业发展的红利。
A股向来有政策引导资金流向的特点,那些符合长期发展方向、有持续政策支持的行业,往往能走出结构性行情。2025年以来,随着相关规划的落地,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支持政策密集出台,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全部完成投放,预计将拉动超7万亿元的项目投资,这些资金重点投向了这些高景气领域,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比如绿色低碳产业,当前规模已经达到11万亿元,未来五年还有望实现翻倍增长,而且明确了要建成100个左右国家级零碳园区的目标。其中的光伏储能领域更是迎来政策与需求的双重共振,不仅有明确的装机容量指标,还通过行业规范终结了低价竞争乱象,让相关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改善,全球市场需求也在爆发式增长,欧洲、中东等地区的招标项目规模不断扩大。
再看科技创新领域,集成电路、AI算力、数据要素等方向的景气度持续走高。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达到4.16万亿元,而国产替代的进程也在加速,相关产业得到了金融政策的重点支持,中长期融资渠道不断拓宽,行业内企业的订单和业绩都有明显改善。这些行业虽然短期波动可能较大,但长期来看,随着技术突破和市场规模扩大,相关企业的价值会逐步凸显。
选这类成长股,关键要避开“纯概念炒作”。有些股票只靠题材讲故事,没有实际业绩支撑,股价涨得快跌得也快,散户很容易在高点被套。真正靠谱的选择,是那些基本面扎实、研发投入稳定、在行业里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就算短期股价回调,只要行业景气度还在,企业业绩还在增长,长期持有依然能获得回报。2025年以来,北向资金和主力资金持续向这些政策核心关联板块汇聚,也能看出市场对这类标的的长期认可。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觉得“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应该多买几只股票分散风险;也有人觉得成长股波动太大,不如只投红利股稳妥。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看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周期。
分散投资确实能降低单一标的的风险,但如果买了十几二十只股票,精力根本顾不过来,最后可能每只都了解不深,反而容易踩坑。而只投红利股虽然稳健,但长期收益可能相对有限;只投成长股则需要承受更大的波动,对心态是个考验。所以更务实的方式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搭配这两类股票:用高股息红利股稳住仓位,保证基础收益;再用适量的成长股争取更高回报,做到攻守兼备。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不管选哪类股票,都要避开“盲目追高”的误区。2025年A股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存量博弈,资金“高低切”频繁,热点轮动速度很快,今天涨得好的板块,明天可能就回调了。比如有些科技股短期涨幅巨大,估值已经严重偏离基本面,这时候冲进去很容易被套;而有些红利股虽然短期没涨,但估值合理、分红稳定,反而更具安全边际。
另外,2025年证监会发布的基金销售费用新规也值得关注,新规大幅降低了公募基金的认购费、申购费和销售服务费,还鼓励长期持有,这也从侧面引导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随着市场机制越来越完善,机构“押赛道、抱团炒作”的行为有所弱化,更多资金开始关注企业的真实价值,盲目炒作的空间越来越小,这也让聚焦优质标的、长期持有的思路越来越靠谱。
炒股本质上不是靠运气赌涨跌,而是一场需要耐心和理性的长期修行。聚焦高股息红利股和政策支持的景气成长股,看似缩小了选择范围,实则是抓住了市场的核心逻辑——前者靠稳定分红提供安全垫,后者靠行业趋势创造增长空间,两者搭配既能避开盲目炒作的风险,又能分享市场发展的红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买了就可以不管不问。投资者还需要定期关注行业变化和企业经营情况:如果红利股的分红能力出现下滑,或者成长股所在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减弱、景气度下降,都需要及时调整持仓。毕竟市场永远在变,只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才能在A股市场长期走下去。
最后要强调的是,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周期都不同,适合别人的思路不一定适合自己。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前,都应该充分了解相关知识,谨慎评估自身情况,不要盲目跟风。
风险提示:本文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文中观点仅基于公开信息的个人投资思考与市场解读,不宣称具备金融从业资质,不涉及具体股票推荐、涨跌预测及买入卖出指令,无任何收益承诺及引导添加外部联系方式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