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然爆雷!总部解体!曾有300家门店,5000位投资人近10亿被套

发布时间:2025-11-14 15:43  浏览量:1

青云租资金链断裂、员工被欠薪、总部人去楼空,9月底开始提现集体卡住,近10亿元与系统内11万余台手机悬而未决,波及约5000人

说白了,这家自称“手机租赁头部”的平台,靠“上市+国资”的光环和16.8%年化收益,把大家的防备心一步步磨钝了

打开青云租APP,“00328.HK旗下品牌”“国资参股”的字样很醒目,门店号称遍布200多个城市,宣传里写着“累计服务用户超100万”

这套包装在熟人圈里传得很快,越看越像靠谱项目

平台对外自称“00328.HK旗下品牌、国资参股”,业务覆盖200多个城市,用户过百万的形象,为后续吸金埋下了信任基础

运营模式也不复杂:个人或商户出资买苹果手机,交由平台出租,按租期拿差价

以iPhone 16 Pro Max为例,平台按9760元采购价出租,四个月回本还多出546元,租期从4到12个月,时间越长收益越高

年化16.8%这个数字,直接把大家的风险警觉按了暂停键

一开始,每个人都挺顺利

宁波的董先生先投了几台,租金到账、提现正常;

四川的陈先生试投3部,钱按时到;

武汉的余婷第一笔9万元,几个月就赚了一万多

后面,大家被“稳定”打动了,越投越多

“我一共投资了111部手机,本金96万多元,总租金101万多元,现在只收到32万多元,近70万一直在审核中”

孙先生展示的提现记录从9月29日起就停在“审核中”,跟他一样的张先生,200多部手机,还差70多万元没回款

从9月底开始,提现页面集体卡在“审核中”,这就是拐点

平台解释先是“上市审计账户限额”,几天后又改口“投资方撤资,给点时间就能恢复”

与此同时,一些账号出来“辟谣”说公司资金充足,晚点能兑付,没多久这些账号也开始维权

这个反复说辞,比资金断裂更让人心慌,因为它意味着问题不是临时卡顿,而是本质上的账不对

更扎心的是,员工也被套

有人入职“初级招商经理”,一个月没拿到工资,还被要求自掏腰包购买苹果手机;

拒不购买,每天加班到晚上八点

“上班一个月,倒贴32万元”,这不是段子,是多名员工的真实经历

无锡的赵女士先试水6万元,看到返利正常,干脆抵押房产、拉亲戚一起投,等到公司关门,已经有130多万元取不出来

这类“强制购机+拖欠薪资”的组合拳,踩在劳动权益底线上

有人开始往里看

有业内人士提到,内部同事调取后台数据,显示系统内有11万余台手机在租赁、流转,成本金额超过12亿元

他们分析订单信息,手机大部分流向河南焦作和沁阳的两个乡村

更诡的是,投资人对比后发现,自己曾投资手机的SN码出现在不同人的设备记录里,甚至有人买到了自己曾租出去的同一台

手机SN码本该唯一,却在不同投资人名下重复出现,这让人后背一凉

还有订单共用一个物流单号,甚至没有物流单号;

加上深圳云仓突然关闭,大家开始怀疑手机到底租给了谁、是否被倒卖

这些线索目前仍待权威核查,但它至少解释了为什么钱和机都回不来

2025年11月12日,记者到武汉实地探访,原本的经营地点已人去楼空

大厅空落落的,留守的是从外地赶来的投资人和几名前员工

哈尔滨的张先生已在武汉蹲守半个月,见到他时,他只说了一句:“我们只想要回血汗钱”

这句听起来朴实,但说出了现场共同的心态:与其追究复杂背景,不如先把手机和钱找到

警方表示案件仍在摸排,尚未完全定性

11月10日,关南派出所回应已有多名投资者和员工递交资料,暂未正式立案;

11月12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分局信访处称案件性质没确定,也未裁定由谁主办,建议如不构成案件,去市场监管部门或法院寻求帮助

这意味着,法律路径还在排队,维权节奏不会很快

平台背景也被反复拿出来说

母公司武汉青青时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4月,第一大股东是深圳爱高创科控股有限公司

2025年8月22日,港股爱高集团公告称持股深圳爱高创科达51%,青云租由此并入其体系

但这并不能让疑团消散

记者查询显示,最大股东深圳爱高创科控股有限公司已被列入经营异常,所谓“国资参股”的第三大股东则表示9月底才被拉进当小股东,且未参与管理

这几块信息拼在一起,至少说明股东结构并不稳定,投资人依赖的“背书”,未必能在风险来临时提供兜底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受伤?

光鲜背书加熟人推荐,是这次风险扩散的两只翅膀

前期小额顺利兑付,像一剂“试水成功”的安慰剂,逐步放大了仓位;

熟人劝说让大家降低审查标准,就算心里有疑问,也更愿意相信“再等等就好”

等到提现卡住,很多人已经用上了网贷、房抵、信用卡,压力瞬间翻倍

这不是单一平台的问题,也是我们在高收益面前的软肋

说到这,还是得把因果链摆清楚

如果查实存在虚构租赁业务、挪用资金等行为,按律师们的说法,可能涉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诈骗;

而若属于经营失败、合同纠纷,则走民事诉讼与监管渠道

现在的关键,是拿到证据:资金流向、手机实物流向、真实租赁合同、物流单号与SN码的对应关系

短期看,案件的关键在于查清手机实物流向与资金去向

这两条线一旦厘清,定性与追责的方向才有着落

现实里,该怎么办?

不求一步到位,但可以先把手里能做的做起来

保存全部转账凭证、合同、聊天记录、SN码与物流截图,登记并持续补充材料;

关注警方与监管部门发布的统一窗口,避免各自为政;

理性沟通,防止情绪化冲突拖慢节奏

有多位知情者反映,维权群里正在尝试对接律师团队,筹备集体诉讼,这是把分散声音汇成可执行方案的一步

我还想说一句不那么好听但必要的话

只要一个项目把“稳定高收益”和“背书就够”写在一起,就该立刻把风险开关打到最大

所谓的“上市”“国资”,如果不能对应到清晰的业务与合规路径,光是名字好看,往往也是风险的一部分

回到青云租,今天看到的是一地鸡毛,哪怕最后能追回部分资产,留下的信任缺口也很难修补

商业世界里,信誉是最贵的资产,一旦破损,修复比追回钱更难

更扎心的是,这次不只是投资者,员工也成了受害方

谁会想到入职两个月,房子抵押出去,工作变成“买手机换薪资”的套娃

劳动关系与投资关系混在一起,是最危险的信号,下一次再遇到类似要求,哪怕是再熟悉的公司,也要果断说不

接下来几天,大家关心的节点很明确:各地报案材料的登记进度,市场监管是否介入股东变更与资质调查,维权群是否有律师团队正式承接案件

只要侦查线索开始收束,手机与资金去向的地图就会逐渐清晰

到那时,不论最终定性为何,至少能给每个人一个明确的答案

真正要给大家的教训,是对“稳定高收益”永远保持不感冒

收益背后的风险成本,总有人要付;

如果我们能在第一眼就把这个问题问到底,很多悲剧不会发生

至于青云租,故事还没有写完,但愿下一章的关键词是“查清”“追回”而不是“失望”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结果,更是一套能让类似事件减少的规则与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