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什么?你知道他怎么回答的吗?

发布时间:2025-10-25 11:16  浏览量:4

今天是我为残障朋友们上文学鉴赏课的日子,像往常一样,我早早来到教室。近十五位学员陆续到来,大家围坐在一起,继续共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当读到那一段关于“爱”的对话时,我的心被轻轻触动了——海伦在花园里送给老师紫罗兰,老师在她手上拼写出“我爱海伦”,而她第一次发问:“爱是什么?”这朴素又深邃的问题,像一束光,照进了这个安静的午后。

我合上书,抬起头,望着大家,轻声问道:“你们知道爱是什么吗?能不能说说你们感受到的爱?”话音刚落,我的目光落在第一排的L身上。他生于1974年,右眼因儿时误食碘酒而失明,左眼是他与世界沟通的窗口。他患有躁郁症,说话声音大,性格急,总喜欢安排别人,有时听起来像在训人。起初我觉得他有些强势,甚至难以亲近。但同事告诉我,那不过是他的保护色。他其实很胆小,父母早逝,没有成家,和舅舅一起生活,内心深处渴望被关注、被需要。

熟悉之后,我发现他有个习惯:每天中午休息时,总会跑到我面前问:“老师,您吃饭了吗?”我说吃了,他就点点头,讲讲自己吃了什么;有时过一会儿忘了,又跑来问一遍。我从不点破,每次都认真回答。哪怕没吃,我也说吃过了,怕他担心,怕他着急。这看似重复的对话,成了我们之间温暖的仪式。他曾对我说起父母离世时的孤独,说舅舅再好,也替代不了父母的温度,语气里满是落寞。我总是鼓励他,要规律生活,多读书,从文字中寻找力量。

今天,我请他回答“爱是什么”。我本以为他会说父母的爱,说怀念,说遗憾。可他却挺直了背,神情庄重地说:“我感受到了爱,是国家对残疾人的爱。我能安稳地生活,能每天来上课,能在阳光中心待了十多年,都是国家给的爱。”他的话语坚定而真诚,没有一句口号,全是发自内心的体悟。

那一刻,我怔住了。原来他不是糊涂,而是把所有的感激都默默记在心里。他所说的“国家的爱”,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每天能吃上饭、有地方可去、有人关心、有课可上的真实生活。这份爱,是政策的温暖,是社会的支持,是无数人默默付出的结果。我看着他,眼眶微微发热。在这间小小的教室里,我不仅听见了“爱”的定义,更感受到了它的流动与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