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元集团上市连跌5年,破发到4元,被套散户硬扛5年,巨亏37万元

发布时间:2025-10-18 23:50  浏览量:3

2020年10月20日,顶着"陕西氯碱行业龙头"光环的北元集团登陆上交所,10.17元的发行价在上市首日最高冲至14.62元,随即上演"首日开板"的罕见走势,为中签者仅带来4000余元的收益。

谁曾料想,这场资本市场的登场时刻,竟成为企业高光时刻的绝唱,随着时间推移,北元集团的经营数据勾勒出令人揪心的曲线。

企业营收从2021年的131.5亿元滑落至2024年的100.8亿元,净利润更从18.5亿元断崖式跌落至2.31亿元,降幅高达87.5%。

百亿规模营收仅转化出2.3%的净利率,折射出这家国有化工企业的生存困境。曾经引以为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在氯碱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原料成本刚性上涨的双重挤压下,逐渐褪去竞争优势的光环。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决绝。自2020年12月股价跌破发行价后,K线图上再未出现持续向上的反弹曲线。

截至2025年10月,公司股价已大幅下探至4元区间,较历史高位市值蒸发逾七成。在6.42万持仓股民中,有不少是在上市初期便入场的投资者。

其中,有股民持续补仓长达五年,累计亏损高达37万元,曾经坚守的信念,如今化作资本市场残酷现实的注脚。

这家曾在国内聚氯乙烯产能排名第三的国有企业,其发展轨迹深刻折射出传统化工行业在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

当“煤 - 电 - 化工”的产业链优势遭遇环保政策收紧、市场需求萎缩的双重挑战时,北元集团既未能在技术升级方面实现关键突破,也未能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开拓新的增长极。

即便在2024年实施供给侧改革之后,企业仍深陷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五年时光流转,北元集团的案例已然成为观察国有化工企业转型的典型范例。

它警醒着市场参与者:企业规模化生产优势与资本市场的价值认同之间,始终横亘着一条由核心竞争力构筑的护城河。

当行业周期性波动与企业内生动力不足相互叠加,即便企业坐拥百亿营收,也难以抵御资本洪流中的价值重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