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18年、36万股东被套!年赚124亿仅11倍PE,这只股的转机藏在哪

发布时间:2025-10-20 03:58  浏览量:3

A股里总有种股票让人费解:有这么一只票,2007年上市冲高后就一路向下,整整跌了18年,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还有36万股东被套,不少2015年牛市进场的股民,如今账户浮亏仍钉在50%以上;但2024年财报白纸黑字写着,全年净利润124亿元,每天净赚超3400万元,动态市盈率才11倍,比多数银行股估值还低。一边是磨人的长期下跌,一边是扎实的盈利数据,这反差让股民犯嘀咕:到底是市场看走眼了,还是这"便宜货"另有玄机?

老股民陈哥的经历很有代表性。2011年他以35元的价格买了2万股,当时看中"盘子大、业绩稳,抗跌性强",没想到这成了"长期站岗"的开始。股价从35元跌到如今的不足8元,累计跌幅超77%,中间几次反弹连解套的边都没摸到。36万股东里,像他这样持股超5年的占比接近40%,不少人抱着"价值投资"的心态坚守,硬生生熬成了"被动长期股东"。

但单看业绩,这只股堪称"盈利标杆"。2024年营收突破3400亿元,净利润124亿元,过去五年从没出现过亏损,即便2022年行业波动时,净利润也有98亿元。更实在的是分红,2024年它拿出62亿元给股东分红,股息率超6%,比多数银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还高。11倍的市盈率不仅低于A股平均水平,在同行业里也排进前20%,要知道不少同行公司盈利不如它,市盈率却能摸到20倍以上。

赚钱的股票为啥涨不动?核心问题出在三个地方。

首先是行业属性的局限。它所在的传统制造业已过高速增长期,2024年全行业增速仅4.3%,市场早把它归为"低成长板块"。现在资金更爱追AI、半导体这类能讲"高增长故事"的赛道,哪怕那些公司暂时亏损,只要有技术突破预期就能被炒高。就像大家熟悉的宝钢股份,每年利润超百亿,但因缺乏成长性,股价长期不温不火甚至破净,这只股的处境和它颇为相似。这类传统企业即便每年稳赚100多亿,也难给市场带来"超预期"惊喜,自然吸引不来热钱。

其次是市场对"低估值陷阱"的警惕。不少投资者吃过"高股息陷阱"的亏,比如海澜之家股息率已达10%,但股价仍持续下跌,盲目加仓只会越套越深。这只股11倍的低市盈率和6%的高股息率,在部分人看来可能是"估值持续降低"的信号,而非真正的价值洼地,担心入手后会陷入"越跌越便宜,越便宜越跌"的循环。

最后是成长性预期的缺失。炒股炒的是预期而非过往业绩。这只股每年124亿利润看着不少,但增速常年维持在5%左右,属于典型的"成熟期企业"。机构研报常说"估值要与成长性匹配",对低增速公司,市场给的估值上限本就低,11倍市盈率可能已是合理区间,而非被低估。就像消费龙头珀莱雅,连续三年盈利增长还连跌三年,可见市场对"缺乏爆发性"的股票多谨慎。

不过最近这只股藏着些"转机信号"。2025年三季度的十大流通股东名单里,新进了一家社保基金,持股量虽未公开,但结合社保基金三季度的布局逻辑看,显然是看中了它6%的高股息率和扎实的盈利,想把它当"稳健资产"配置。更关键的是转型动作,2024年它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砸了30亿元建厂,走的是"剥离传统非核心资产、聚焦新兴赛道"的路子,这和2025年卧龙地产更名为"卧龙新能"、剥离矿业资产全力转型新能源的操作逻辑相似。目前虽新能源收入占比不足3%,但已让市场看到"老树发新芽"的可能。

其实这类股票的争议,本质是投资逻辑的分歧:追求短期暴涨的投资者觉得它"没弹性",但对社保基金这类稳健型资金来说,6%的股息率、11倍的市盈率,安全垫比很多高估值股票厚得多。就像中国神华、长江电力这些高股息龙头,虽难有短期翻倍行情,却能通过稳定分红给长期持有者带来回报。

既然盈利和估值的反差这么明显,社保基金又已悄然布局,你觉得这只跌了18年的股票,真的到了估值修复的节点吗?36万被套股东能等到解套的那一天吗?

此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具体的以官方通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