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文化传承创新点亮多彩生活
发布时间:2025-10-12 07:31 浏览量:3
从巧夺天工的非遗手作,到余音绕梁的戏曲舞台,京味文化始终是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最鲜明的底色。近日,记者走进曹氏风筝工坊、北京市珐琅厂与长安大戏院,对话传承人、从业者,探寻传统技艺与艺术在当代的传承密码,感受京味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
曹氏风筝
让国家级非遗飞向世界
在海淀区上庄镇的曹氏风筝工坊内,竹篾翻飞、彩笔流转,一只北京沙燕风筝的轮廓逐渐清晰。“曹雪芹当年在《废艺斋集稿》的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中专门写下风筝技艺,初衷便是‘济人以艺’,这也是我们传承的核心。”曹氏风筝第三代传承人马年礁一边带领记者体验亲手扎风筝骨架,一边向记者讲述技艺背后的文化和意义。
曹氏风筝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5月正式录入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马年礁告诉记者,曹氏风筝融汇宫廷与民间技艺精华,以“扎、糊、绘、放”四艺为核心,保留21首扎制歌诀与20种技法。
从20世纪70年代残疾人风筝厂的创办,到如今“企业+政府+社区”的文化惠民模式,工坊始终践行“以艺自养”的初心,每年吸引数十万人次参与线下工坊、线上直播活动,更将非遗课堂搬进社区与校园,让青少年在竹篾与彩纸间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如今,曹氏风筝不仅多次作为国礼走出国门,亮相APEC会议、中关村论坛等重要场合,更通过数字化资源库建设,让百年技艺在云端焕发新生。
马年礁还向记者展示了不需要大风就能起飞的“碳素杆风筝”:“这个特别适合老人和孩子。”看着“曹氏风筝”在蓝天白云中翱翔,马年礁自信地笑道:“我们要让风筝不仅飞在天上,更‘飞’进更多人的心里。”
北京市珐琅厂
宫廷御用化作生活美学
走进北京市珐琅厂的掐丝车间,工匠们正用镊子将细铜丝掐成精美花纹,点蓝工则用吸管蘸取釉料细心填充图案。
“这幅《北京中轴线》扇形挂画在2024年8月入选了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的80款富有特色的‘北京礼物’。这套北京景泰蓝《中轴盛景》赏盘系列,将北京中轴线从南端永定门到北端的钟楼沿路建筑群融入精美绝伦的北京景泰蓝工艺之中,重现昔日盛景于方寸圆盘。这两款《中轴线珐琅瓶》京珐文创冰箱贴也都以北京中轴线上的标志建筑为主题。”在北京市珐琅厂的展厅内,讲解员陈蕊指着一组精美的珐琅文创,向记者介绍这项国家级非遗的精湛工艺。作为全国景泰蓝行业唯一的中华老字号,这里不仅是技艺传承基地,更是京味文化创新的试验田。
景泰蓝,学名为“铜胎掐丝珐琅”,因多以蓝色为主且盛行于明代景泰年间,故得此名。因其流光溢彩、华丽精美的特质一直被视为皇室御用器物,民间难得一见。北京市珐琅厂成立于1956年1月,由42家私营珐琅厂和专为皇宫制作景泰蓝的造办处合并组成。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从北京APEC会议雁栖湖主会场装饰,到人民大会堂北京厅、中国国家版本馆的景泰蓝工程,北京市珐琅厂让这项“皇家工艺”走进现代公共空间,也经常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而围绕北京中轴线IP打造的扇形挂画、《中轴盛景》赏盘,以及融入国潮元素的《布偶生肖系列》冰箱贴、“四季·四喜”香氛冰箱贴,更让景泰蓝贴近年轻人生活。
北京市珐琅厂副总经理秦瑞山介绍,为了让昔日的“宫廷尊享”飞入寻常百姓家,北京市珐琅厂开发了一系列“文化+”理念的文创产品。他表示,通过“文化+大师”“文化+经典”“文化+活化”的创新路径,北京市珐琅厂正让景泰蓝从“博物馆展品”变为“生活消费品”,去年推出的无畏契约VCT CN联赛限定景泰蓝徽章,让非遗文化“出海”,走向国际年轻群体。
长安大戏院
让京剧艺术“活”在当下
夜幕降临,长安大戏院堂厅的脸谱雕塑在灯光映照下格外醒目。伴随着悠扬的笛声与檀板轻敲,舞台响起水磨腔的婉转吟唱,由北方昆曲剧院新晋梅花奖得主袁国良和北昆优秀青年演员于雪娇主演的经典昆剧《烂柯山》上演。台下有白发老者,更多是年轻观众,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这座始建于1937年的老字号戏院,从西单到东长安街,从接待毛主席、周总理观演,到如今成为“大戏看北京”的核心阵地,始终承载着京剧艺术的传承使命。
“长安大戏院的88年,就是一部浓缩的北京京剧发展史。”北京吉祥戏院有限责任公司、长安大戏院董事长富博洋指着墙上的老戏牌介绍,戏院累计上演演出超10000场,接待观众逾500万人次,不仅见证“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的风采,更通过“魅力春天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霜叶红于二月花”重阳节老艺术家演唱会等品牌活动,为京剧艺术培育新人、留住老味。
2024年,长安大戏院与吉祥大戏院开启“双院联动”模式,资源共享、经营协同,全年上演京剧及地方戏曲200余场。如今,戏院不仅有“寻梦·承泽”等经典演出品牌,更开设“北京礼物”戏曲主题店,推出“状元盔”“钟馗纳福”冰箱贴系列、“粉墨登场”北京京剧院特色原创产品、戏曲珠宝系列、戏曲图书系列等,让观众在赏戏之余,能把“京味”带回家。富博洋说:“我们要让百年戏院不仅‘有戏’,更‘有料’,让京剧艺术真正‘活’在当下。”
这些扎根京城土壤的文化载体,正以匠心为笔、创新为墨,书写着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鲜活篇章。
- 上一篇:绍兴一家纺织企业“内鬼”私自变卖布匹,已被抓获
- 下一篇:酒店床单毛巾洗涤将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