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信“收割论”!美联储2025降息真相,谁能捡钱谁会被套?

发布时间:2025-10-10 18:43  浏览量:2

最近美联储又降息了,2025年9月刚降了25个基点,现在利率到4.00%-4.25%。

有意思的是,网上又开始说“美国收割全世界”,可之前美国加息的时候,也有人这么说。

其实,要是加息降息都能“收割”,那也太高估美国的能耐了。

我觉得这种说法本质就是想省事,把看不懂的经济现象都归成“阴谋”,中间的逻辑全不管,最后得出个片面结论。

这种阴谋论除了让大家一起吐槽发泄情绪,一点实际用没有。

你没法知道钱到底怎么流动的,也找不到应对的办法,更别说指导自己做事了。

所以咱们还是换个正经路子,把货币政策和咱们的得失用逻辑串起来,搞一套能实际用的判断方法。

很多人觉得“我不存钱也不贷款,降息加息跟我没关系”,觉得利率变了只影响存款利息和贷款还钱多少。

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利率调整的核心是改变市场上的钱有多少。

其实,美联储没法直接命令银行降息,美国四千多家银行也不会听它的。

它的招儿是自己能无限供应美元放贷,想降息的时候,就按它定的低利率往市场放钱。

要是哪家银行不跟着降,客户肯定都去美联储借便宜钱,这家银行的贷款就放不出去了,所以只能跟着降。

这么看,“央行降息”其实就是“央行往市场放钱”,“加息”就是“央行从市场把钱收回来”。

咱们中国央行也常用类似的招儿调节钱的多少,比如今年5月就降了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本质也是往市场放钱。

举个具体的例子,要是之前存款准备金率是6.6%,银行收了100万存款,就得把6.6万存到央行,这钱动不了,剩下的93.4万才能拿去放贷。

现在率降到6.1%,只需要存6.1万,银行能从央行把那0.5万拿出来再放贷,市场上的钱自然就多了。

有人觉得“不到10%的准备金率,降一点影响不大”。

但钱进了银行系统后,会反复放贷、存款,比如A拿到贷款存银行,银行再贷给B,这样循环下来,钱就变多了,所以降准加息对市场钱量影响其实很大。

另外,央行还会通过买卖国债调节钱量,买国债就是把钱投进市场,卖国债就是把钱收回来,以后听到“公开市场操作”,看看是买是卖就知道钱要变多还是变少了。

美联储一降息,大量美元就会流出美国,跑到全球各个市场,资产价格就会变,机会和损失都在这些变化里。

有人可能会问“就为了利率降零点几个百分点,真有人费劲把钱搬来搬去吗?”

其实关键不在那点利率,在美元价值的波动。

比如今年4月把100万美元换成人民币,现在再换回去,可能就变成103.2万美元了,再加上这些钱在A股或者银行赚的收益,总共能赚不少。

所以利率变动带来的连锁反应,会让资金提前布局流动。

这些流动的资金会影响不同人的利益,对进口企业来说是好事,人民币升值了,像新款iPhone17这种进口商品会变便宜,成本降了不少。

但对出口企业就不友好了,美国人买咱们的机械设备、电子产品、服装玩具,得花更多美元,可国内出口企业拿到的实际收入并没增加,生意就不好做了。

还有币圈、黄金和有色金属市场,美元降息后大量资金会流进去,这些资产价格就会涨,这个逻辑其实不难理解。

另外,咱们国家央行之前也想过降息,但怕钱都流到国外,没敢大幅降。

现在美国降息了,咱们大概率也会跟着降,这对AI、人形机器人这些需要长期大量投钱的产业是好事,利息低了,融资成本就少了,企业能更敢花钱搞研发生产。

金融市场还有个特点,赚钱多靠“预期”,不是靠“已经发生的事”。

以上世纪90年代美联储五次降息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来说,每次降息后股市曲线看着很乱。

但平均线能看出来,上证指数在降息前180个交易日就开始涨,正式降息当天基本就到高点了,之后没多久就开始跌。

我发现很多人都习惯等事情发生了再做决策,比如看到降息了才买股票,结果很容易被套在高位,就是因为没注意到资金提前布局的情况。

经济学里有个“麦克杜格尔模型”,说国际资本流动主要因为两个原因,一是利率不一样,二是预期能赚的钱不一样。

其中因为利率不一样流动的资本多是短期的,这些钱不会长期待在一个地方,一旦到了他们预期的时间点,不管有没有降息,都会撤走,所以投资的时候得注意这种短期资本的不稳定性。

说到底,美国降息不是什么“收割阴谋”,就是央行调节市场钱量的手段。

咱们别被阴谋论带偏,不如搞懂货币政策的运作逻辑,结合资本流动的规律,建立一套自己的分析框架。

不管是买东西、做投资,还是自己开公司,都能根据这套框架判断机会和风险。

比如想投资的话,多关注资金的预期动向,别等事情发生了再行动;出口企业可以提前做好汇率对冲,减少损失。

普通人也能借着进口商品降价的时候买些需要的东西,这样才能真正应对好美元降息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