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龙头跌超40%,机构加仓也被套?业绩悖论藏真因
发布时间:2025-10-06 12:07 浏览量:1
一边是步长制药一季度净利润暴涨169%的亮眼业绩,一边是ST葫芦娃年内42%的暴跌;一边是中药ETF近5日吸金超9200万元,一边是东阿阿胶、济川药业等龙头股价创年内新低。2025年的中药板块,正在上演荒诞的"业绩股价背离剧"——机构看似在加仓,股价却跌跌不休,连市盈率仅8倍的白云山都没能幸免。这根本不是简单的"市场错配",而是中药股的赚钱逻辑和估值体系正在被彻底重构。
别被"中药牛市"的老印象误导,2025年的板块数据藏着清晰的分裂信号,涨跌和业绩、机构持仓的关联早已断裂:
2025年以来,中药板块的跌幅榜堪称"龙头翻车现场":ST葫芦娃年内跌42%,市盈率却高达768倍;济川药业跌17.49%,二季度营收同比下滑25.03%;东阿阿胶跌21%,股价再创新低,即便其市盈率已降至19倍的合理区间。
诡异的是,业绩暴增的龙头也难独善其身。步长制药一季度净利润大涨169%,手握17个独家过亿产品,12款新药在推进临床,却依然没能摆脱板块调整的拖累,股价在二季度冲高后回落,年内涨幅不足5%。这种"赚了钱却不涨股"的现象,在中药板块已成常态。
市场传言的"机构加仓"其实是局部现象。2025年一季度公募基金数据显示,中药板块的持仓占比环比下降2.2个百分点,在医药子行业中跌幅前三;非医药基金对中药的持仓占比也降了0.09个百分点,资金用脚投票的趋势明显。
即便有机构留守,也多是"被动持仓"。外资持仓市值前五的中药股只有云南白药(39亿元),且沪深港通对医药板块的整体持仓市值还降了8.7亿元。所谓的"加仓",更多是少数基金对低估值标的的试探性布局,根本抵不住板块资金出逃的压力。
中药板块当前市盈率22.03倍,低于医药生物整体30.71倍的水平,看似处于估值洼地。但细分来看,高估值的跌得惨(ST葫芦娃PE768倍跌42%),低估值的也不涨(白云山PE8倍跌7%),估值逻辑彻底失效。
业绩端同样分裂:2025年上半年医药行业整体净利润下滑3.9%,但中药板块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0.24%,二季度还出现环比改善。可资金根本不买账,反而追捧净利润增速更高的创新药和CXO板块,中药的"业绩韧性"成了没人要的"边角料"。
中药股跌得凶,最直接的推手是2025年密集落地的政策,每一刀都砍在"利润七寸"上,之前靠"政策红利"炒高的预期彻底破灭。
2025年6月,全国中药饮片联盟带量采购正式执行,天津、北京等大城市率先落地,要求公立医疗机构优先采购中选品种,中选价格直接和医保支付标准挂钩。更狠的是配方颗粒集采,平均降幅超50%,而配方颗粒曾是中药企业最赚钱的业务之一,毛利率普遍在60%以上。
葵花药业就是典型受害者,其OTC药品被纳入安徽集采后,零售溢价被压缩,销售渠道受冲击,直接导致业绩暴雷和股价跌22%。机构早就预判到这一点,提前减持相关标的,散户还在盯着"业绩增长"接盘,自然被套。
医保对中药的态度已经从"支持传承"转向"精细化控费"。2025年医保支付标准明确,中选饮片加价25%即为支付上限,未中选品种只能按最低中选价加成,等于直接给中药定价设了"天花板"。
对依赖医保渠道的中药企业来说,这意味着"以价换量"的空间都被锁死。某龙头企业的核心产品年销售额20亿元,其中医保渠道占比70%,集采后价格降30%,即便销量涨10%,净利润还是少了4个亿,业绩好看才怪。
药监部门2025年加大了中药全链条监管,从中药材种植到饮片炮制都有明确标准,违规企业直接踢出集采名单。这对中小企业是打击,对龙头企业同样是负担——为了达标,企业要增加检测设备、建追溯体系,合规成本同比涨了20%以上。
有上市药企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坦言,2025年上半年合规支出多花了8000万元,刚好抵消了中药材降价带来的成本节约。政策的"双刃剑"效应,让企业陷入"不达标被罚、达标亏利润"的两难。
政策是外因,资金流向才是股价下跌的核心。2025年的A股市场,资金集体从"防御型"转向"成长型",中药股成了被抛弃的"旧爱"。
2025年一季度,公募基金对化学制剂、其他生物制品的持仓占比分别环比增9.3pp、5.7pp,而中药板块占比降2.2pp。外资也在调仓,迈瑞医疗、药明康德的持仓市值分别达315亿、165亿,远超云南白药的39亿。
根本原因是市场风格变了:经济复苏预期下,资金更愿意赌创新药、高端制造的成长弹性,而中药的"消费防御属性"成了劣势。就像股民说的:"同样是医药股,恒瑞能出海赚美元,中药只能在国内卷价格,换你你买谁?"
所谓的"机构加仓"其实是个误区。2025年中药ETF的资金流入,更多是散户抄底行为,公募基金的真正动作是"调仓而非加仓"——减仓高估值的小市值中药股,少量加仓低估值的龙头,但这点资金根本扛不住板块整体的抛压。
某顶流基金的2025Q1持仓显示,其减持了5只中药股,只保留了同仁堂一只,持仓比例还从8%降到5%。这种"局部加仓、整体撤退"的操作,不仅托不住股价,反而引发其他资金跟风抛售,形成"越跌越卖、越卖越跌"的恶性循环。
杠杆资金的动向更能说明问题。中药ETF的融资余额虽然逼近8000万元,但环比降了15%,说明融资客在悄悄减仓。9月以来,多只中药龙头的融资净流出超千万元,资金对中药板块的信心已经崩塌。
杠杆资金最怕"钝刀子割肉",中药股这种"业绩没爆雷但股价持续跌"的走势,刚好戳中融资客的痛点——既不敢硬扛,又舍不得割肉,最终只能被动平仓,进一步加剧下跌。
很多人纠结"业绩好为啥不涨",其实是没看清:中药股的"业绩好"水分不小,支撑估值的逻辑早就变了。
步长制药一季度净利润涨169%,看似惊人,实则是2024年商誉计提导致基数太低,扣非后净利润增速只有23%。类似的还有某龙头,靠出售子公司股权赚了2亿,才把净利润做得"好看",主营业务其实是下滑的。
即便真的业绩增长,质量也存疑。2025年上半年中药板块销售费用率中位数31.6%,和去年基本持平,说明业绩增长靠"砸广告、压渠道",而非真实需求提升。这种增长模式可持续性差,资金根本不认可。
中药材价格总指数近一年跌了22.1%,猫爪草、紫菀等品种跌超80%,看似能缓解企业成本压力。但实际情况是,多数企业2023-2024年囤积了高价药材,现在即便原料降价,也得先消化库存,成本优势要到2025年底才能体现。
健民集团就坦言,当前库存药材的平均采购价比现价高30%,至少还要3个季度才能消化完。这意味着,2025年的"成本红利"只是账面上的,企业实际利润根本没增加,股价自然涨不动。
以前中药股靠"品牌壁垒+消费属性"享受估值溢价,比如片仔癀PE曾达80倍,堪比白酒。现在市场把中药股归为"制造业",按"集采定价+产能规模"给估值,PE能到20倍就不错了。
这种逻辑切换最致命。白云山PE8倍、华润三九PE13倍,看似便宜,实则是按"制造业估值"算的合理价格,根本没有溢价空间。机构加仓时还按"消费股"估值算账,结果抄底抄在"估值中枢下移"的半山腰。
中药板块不是全完了,只是要换个逻辑选股。记住"政策适配、业绩真实、现金流稳"三个标准,才能避开坑:
优先选两类企业:一是主打OTC、消费类中药的,比如江中健胃消食片这类不进集采的品种,华润三九的感冒灵颗粒市场份额还在提升,说明消费端有韧性;二是有创新药布局的,比如步长制药推进12款新药临床,未来能靠创新业务打开估值空间。
坚决避开纯饮片、依赖医保的企业,尤其是集采中标价降超40%的,利润只会越做越薄。
看业绩别只看净利润增速,重点看两个指标:一是扣非净利润增速,必须和营收增速匹配,避免非经常性损益"粉饰";二是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要大于净利润,说明利润是真金白银,不是压货压出来的。
比如中国中药2024年税后利润2.08亿,但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远低于净利润,说明有大量应收账款,这种业绩要打问号。
别被ETF流入骗了,要看公募基金的重仓动向:如果某只中药股被3家以上顶流基金持有,且持仓比例环比提升,说明是机构"真看好";如果只有散户和少量基金持仓,即便跌得多也别碰。
外资持仓也是参考,东阿阿胶外资持股占比9.6%,但近期持续减持,说明外资也不看好;而康缘药业外资持仓增1.8%,反而有反弹机会。
中药龙头的下跌,本质是"旧逻辑崩塌、新逻辑未立"的阵痛。以前靠"品牌溢价+政策红利"赚钱,现在要靠"成本控制+创新突围",跟不上的企业必然被淘汰。机构加仓扛不住,不是机构错了,而是加仓的逻辑还停留在过去。
对普通人来说,现在不是抄底的时候,而是选标的的时候。等那些能消化高价库存、做出创新产品、躲开集采冲击的企业跑出来,中药板块才有真正的机会。在此之前,盲目抄底只会被套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