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龙头跌超40%!机构重仓也被套牢,业绩暴雷的坑藏在哪儿?
发布时间:2025-10-06 11:33 浏览量:1
前几天翻A股行情,差点以为看错了——被称作“中药茅”的片仔癀从高点跌了42%,股价跌破203块,龙津药业更是发了退市风险提示,年内跌幅直奔60%。更让人费解的是,上半年社保基金还在加仓片仔癀,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也重仓了不少中药股,现在全成了“套牢盘”。一边是机构扎堆看好,一边是股价跌不停、业绩突然“变脸”,这看似矛盾的背后,藏着中药行业绕不开的深层问题。今天结合真实案例和行业数据,把这事儿扒明白,为啥专业机构也会踩坑,普通投资者该警惕什么。
先从最典型的片仔癀说起,它的业绩“反转”简直像坐过山车。2023年还靠着提价风光无限,核心产品锭剂提价后销量没降,当年净利润涨了不少,机构挤破头往里冲,觉得“药中茅台”稳赚不赔。可2025年半年报一出来,直接给市场泼了盆冷水:营收53.79亿,同比降了4.81%,净利润14.42亿,跌了16.22%,这还是它上市以来第一次半年度营收、利润双降 。更刺眼的是核心产品的毛利率,从2022年上半年的80.49%跌到61.5%,一下掉了近19个百分点,等于卖100块钱的药,比以前少赚近20块。
这业绩滑坡不是偶然,拆开财报就能看到三大硬伤。首先是成本压得喘不过气,片仔癀的原料里有麝香、牛黄这些贵细药材,上半年价格还在历史高位徘徊,虽然普通药材降价了,但根本抵不上贵细原料的涨幅,光肝病用药的营业成本就涨了52.98% 。其次是卖不动了,2024年肝病用药销量就降了7.63%,今年经销商拿货更消极,合同负债里的货款从年初的1.64亿跌到4434万,少了1.2亿,经销商手里的货根本没消化完 。最后是研发跟不上,上半年研发投入才1.2亿,占营收刚2%,手里18个在研新药没一个能顶上来,只能靠老产品撑着。
片仔癀的困境不是个例,今年上半年49家市值超40亿的中药股里,29家都出现了业绩下滑,更有企业直接站在了退市边缘。大理药业因为市值连续低于5亿,触发了退市指标;龙津药业亏了五年,核心产品是中药注射剂,2025年又发了退市风险提示,大概率要步大理药业的后尘。这些企业跌跌不休,绕不开行业性的四大“雷区”。
第一个雷是政策和成本的“双面夹击”。这两年中药集采范围越扩越大,配方颗粒平均降价超50%,连OTC药都被纳入安徽的集采名单,医保“比价”让产品溢价空间彻底没了。成本端更头疼,游资前两年炒作中药材,把不少品种炒到上千块,虽然现在资本撤离了,价格跌了90%,但贵细药材还在高位,加上很多农户盲目跟风种植,比如需要5万吨的药材种出10万吨,市场失衡又导致优质药材难寻,有的药企为了降成本用农残超标的药材,结果被质检查出来,产品直接下架。
第二个雷是“产品单一+研发薄弱”的死循环。很多中药企业把宝全押在一款老产品上,比如龙津药业就靠中药注射剂撑门面,一旦这类产品受政策限制,立马就没了收入来源。更要命的是研发投入抠抠搜搜,除了少数龙头,大部分企业研发占比连3%都不到,根本没能力搞新药。有做医药调研的朋友说,他去某中药厂考察,实验室里就几个老工程师,设备还是十年前的,这样的企业根本扛不住市场变化。
第三个雷是库存和渠道的“双重梗阻”。前几年特殊时期,很多药企跟风扩产,经销商也疯狂囤货,现在需求回归正常,去库存成了大难题。片仔癀上半年库存就有57.43亿,其中原材料38.96亿,堆了一大堆货卖不出去 。我楼下的药店老板更直接,以前中成药柜台摆得满满当当,现在藿香正气类、感冒类的药压了半仓库,新货根本不敢进,只能打折清库存,这直接导致药企的销售数据一落千丈。
第四个雷是“信任危机”。有的企业为了追求快速见效,走上了“中药概念+西药成分”的歪路,455元的“纯中药”里掺2毛钱西药的情况被曝光后,消费者对中药的信任度直线下降。加上农残超标、质检报告造假等问题频发,中间商不敢补仓,药企也怕踩质量红线,整个产业链的信心都垮了。就像我妈以前总买的某品牌中成药,自从被曝原料有问题,现在宁可买西药也不碰了。
那机构为啥会踩这些坑?说到底是被短期逻辑迷了眼,没看透企业的真实家底。比如片仔癀2023年的提价和短期业绩爆发,让机构忽略了它原料依赖、研发薄弱的硬伤;有的机构跟风抱团,觉得“别人买我也买”,根本没去调研经销商的库存和药材质量,等行业利空集中爆发,想跑都来不及。有私募经理私下说,他们去年加仓某中药股,就是看政策利好,没算过成本和库存的账,现在被套了30%,只能硬扛。
更让人揪心的是,行业洗牌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不是所有中药股都在跌,有的企业上半年还能保持增长,但这些企业要么有独家品种,要么舍得砸研发,比如某企业常年把营收5%以上投研发,手里有3个即将上市的新药,就算老产品销量波动,也有后备力量。这对比下来,那些靠单一老产品撑门面、研发糊弄事的企业,被市场淘汰是早晚的事。
这里得澄清个误区:很多人觉得中药股靠“老字号”“稀缺性”就能稳赚,其实大错特错。片仔癀有稀缺性吧?照样业绩下滑;有的企业是百年老字号,照样面临退市风险。现在的中药行业,政策、成本、需求全在变,光靠过去的光环根本撑不住股价,能持续赚钱的核心还是产品有竞争力、成本控得住、渠道铺得开。
最后留几个实在问题给大家琢磨:那些跌超40%的中药龙头,是真的被低估了,还是没跌透?机构被套后会不会割肉离场,这对股价会有啥影响?如果想布局中药股,除了看业绩,研发投入和原料供应链这两个指标到底有多重要?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得结合每家公司的具体情况慢慢分析。
⚠️声明:所有观点均是个人投资心得体会,和个人身边真实案例分享,供大家交流讨论,不涉及任何投资建议。请大家别盲目跟风,盈亏自负!成年人要有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