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租代购”模式不能被套路玩坏

发布时间:2025-09-28 07:10  浏览量:3

近日,有媒体报道,广西韦女士兄妹本以为找到了一条“既能赚钱又能得车”的捷径——通过“以租代购”方式获得一辆网约车,约定租满5年车辆即归己所有,且“交满一年租金后可随时退车”。然而当他们真正想退车时,却被汽车租赁公司以“未按约定次数保养”为由拒绝。而这份限制在签约时从未被提及。如今兄妹俩只能无奈继续还款,既担心5年“送车”承诺落空,又算清租满5年花费近20万元,比直接购车贵出不少。

此类套路往往从低门槛诱导开始。部分公司以零首付、无抵押、手续简便为诱饵,瞄准征信不佳或资金紧张的消费者,却对关键信息语焉不详,如不主动告知车辆产权归属、隐瞒高额违约金条款等。合同陷阱也是常见手段,违约情形、隐性收费等关键内容常被隐藏在冗长文本中,消费者在销售催促下匆忙签字,事后维权才发觉“入坑”。更有甚者,故意拖延办理产权过户,即便用户缴清全部款项,仍以各种理由拒绝移交车辆所有权,使“购车”实质沦为长期租赁。

消费者维权困难进一步助长了乱象蔓延。一方面,证据难以保存。销售口头承诺如“小剐蹭不影响”“还款结束即过户”等,往往缺乏书面记录,纠纷发生后难以举证。另一方面,维权成本高昂。不少公司注册地与经营地分离,消费者面临跨省投诉难题;即便诉诸法律,基于“自愿签署”的合同,消费者常处于弱势,加之诉讼周期长、成本高,多数人只能放弃。部分公司还采取软暴力施压,如收车后拒绝归还车内物品、频繁催收违约金等,加剧消费者心理压力,迫使其妥协。

此类乱象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扰乱汽车市场秩序。以租代购本可作为传统购车与租赁的有益补充,满足短期或过渡性用车需求,却被部分企业异化为敛财工具。长远看,随着套路频发,消费者将对整个行业失去信任,连累合规企业,制约汽车消费市场的多元发展。若不及时整治,将严重削弱公众消费信心。

任何商业模式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诚信基石。对“以租代购”这一仍有社会需求的形式,不能因噎废食,而应加以规范引导。

规范该行业需监管、企业、消费者三方协同。监管部门应加强资质审核,严打无证经营与虚假宣传;推动制定统一合同范本,明确违约金上限、收费清单、过户时限等关键内容,禁止设置不公条款。对投诉集中企业开展专项检查,依法从重处罚,形成震慑。行业也需自律,合规企业应公开流程与收费标准,摒弃短期逐利,靠服务赢得市场。消费者亦应增强防范意识。选择服务前认真核查企业资质,要求明确产权归属、费用构成与违约条款;签约时仔细审阅合同,对有歧义处及时质疑,并保留录音、聊天记录等证据;履约过程中遵守约定、留存凭证。若遇陷阱,应及时通过12315、交通部门等渠道投诉,依法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