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外援拿冠军!江苏女排这波操作,为啥说能给全国球队上一课?

发布时间:2025-09-27 13:03  浏览量:1

你敢信?一支几乎全是本土球员的队伍,能在遍地外援的联赛里一路冲到底拿冠军!江苏女排今年的表现,直接让不少球迷拍案叫绝——没有砸钱买大牌外援,全靠自己培养的年轻人挑大梁,不仅赢了比赛,还让球队估值涨了3倍!这到底是运气爆棚,还是真有一套能复制的“胜利密码”?今天就扒透这支“全华班”的崛起路子,看看她们的玩法为啥值得全国球队学。

自家孩子能当核心!这套青训体系,直接打破“外援依赖症”

提到排球联赛,以前不少球队的思路都是“花钱买外援,省事又见效”,好像没有几个强力外援,就别想冲击冠军。但江苏女排偏不这么干,她们把钱和精力都砸在了青训上,从本地挑好苗子,一步步培养成能打硬仗的主力。

就说今年夺冠阵容里,吴梦洁、倪非凡、万梓玥这几个00后,全是江苏自己青训体系练出来的。吴梦洁才22岁,已经成了球队的主攻核心,扣球成功率稳居联赛前列;自由人倪非凡才23岁,赛场上救球又快又稳,好几次关键球都是她把球救回来,给队友创造反击机会;副攻万梓玥更年轻,才21岁,身高1米96,拦网和快攻都成了球队的得分利器。这三个年轻人,加上其他本土球员,组成了球队的“青春风暴”,整个赛季下来,她们的得分占比超过了球队总得分的70%,完全撑起了球队的进攻和防守。

对比有些球队,每年花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引进外援,结果外援一受伤或者状态下滑,球队成绩就直接垮掉。江苏女排这套“自己造血”的青训模式,不用看外援脸色,自家培养的球员更熟悉战术,配合起来也更默契,关键是能一直有新鲜血液补进来,根本不用担心“断档”。这种不依赖外援、靠本土力量赢球的路子,对那些总想着“走捷径”买外援的球队来说,简直是活生生的教材。

“光速二传”太离谱!这套战术革新,让对手根本反应不过来

如果说青训是江苏女排的“根基”,那战术创新就是她们的“杀手锏”。看过江苏女排比赛的球迷都知道,她们的球打得特别快,快到对手拦网都来不及伸手,这背后全靠一套叫“光速二传”的战术体系。

球队的二传手刁琳宇,传球速度比联赛平均水平快了近0.3秒,别小看这0.3秒,在排球场上,这点时间差足够让副攻手完成一次出其不意的快攻。以前很多球队的副攻只是“辅助”,主要得分靠主攻和接应,但江苏女排靠着“光速二传”,把副攻的快攻激活了——副攻手跑到位置,刁琳宇的球刚好到位,两人配合起来像“闪电战”,对手的拦网队员刚起跳,球已经扣过去了。赛季里,江苏女排副攻的快攻得分占比达到了28%,比联赛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这在以前几乎是不敢想的。

除了快攻,她们还搞出了“发球带动拦防”的套路。球队的发球都特别有针对性,要么发对手的薄弱环节,要么发追身球,逼着对手一传不到位。一旦对手一传乱了,江苏女排的拦网马上跟上,拦下来之后立刻组织反击,形成“发球-拦网-反击”的连锁反应。今年联赛里,江苏女排的拦网得分和反击得分都是联赛第一,光靠这一套连锁战术,每场比赛就能比对手多拿10分左右。

这种“高快结合、多点开花”的战术,和传统的“只靠主攻硬砸”的打法完全不同。以前很多球队进攻就盯着一个主攻手喂球,对手只要死盯这个主攻,就能限制住进攻。但江苏女排不一样,边攻有吴梦洁、龚翔宇组成的“三叉戟”,副攻有万梓玥、杨佳的快攻,有时候连接应都能突然打一个背飞,对手根本不知道该防哪里。这种战术均衡性,让她们在比赛里很少出现“卡轮”(连续丢分)的情况,就算一个进攻点被限制,其他点马上能补上来,这也是她们能一路赢球的关键。

老将带新人太丝滑!梯队建设让球队“无缝衔接”,根本不用重建

一支球队要想长期保持竞争力,最怕的就是“青黄不接”——老将退役了,新人顶不上来,只能被迫重建,成绩一落千丈。但江苏女排根本没这个烦恼,她们的梯队建设做得特别好,老将和新人配合得像“无缝衔接”一样,球队战斗力从来没掉过线。

球队里的老将张常宁和龚翔宇,就是年轻球员的“领路人”。张常宁虽然今年进攻次数少了,但她的经验太关键了——暂停的时候,她会给年轻球员讲对手的弱点;场上出现失误,她会马上鼓励队友调整心态;防守的时候,她总能预判到对手的进攻路线,补位救球。龚翔宇作为接应,不仅自己能得分,还会主动和年轻的主攻手吴梦洁沟通,告诉她什么时候该跑位,什么时候该扣直线。

年轻球员也特别争气,跟着老将学技术、学经验,进步速度飞快。吴梦洁刚进一队的时候,扣球经常出界,张常宁就陪着她加练,手把手教她控制力量和角度;倪非凡以前防守站位总出错,龚翔宇就给她画战术图,帮她分析对手的进攻习惯。不到两年时间,这些年轻球员就从“替补”变成了“主力”,而老将们则慢慢退到“辅助”位置,既能发挥经验优势,又能给新人留出成长空间。

对比有些球队,老将一退役,新人没人带,只能靠教练硬教,结果新人适应不了比赛节奏,球队成绩一落千丈,重建周期长达三四年。江苏女排这套“老将带新人、梯队无缝衔接”的模式,让球队始终保持着“老中青”结合的合理结构,根本不用经历痛苦的重建期,这对那些总在“重建-崛起-再重建”里循环的球队来说,太值得学了。

打球读书两不误!球员能读博能当老师,这才是长远发展

很多运动员都有个烦恼:打球的时候一门心思训练比赛,退役后没学历、没其他技能,很难融入社会。但江苏女排在培养球员的时候,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她们不仅让球员打好球,还帮球员规划学业和未来,让球员能“全面发展”。

就说龚翔宇,现在已经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了,她一边打比赛,一边利用训练之余的时间上网课、写论文,球队还专门给她协调了训练时间,让她能平衡打球和学习。前队长惠若琪退役后,直接成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兼职老师,给学生上排球课,还参与学校的体育教研工作,从运动员顺利转型成了教育工作者。还有以前的队员,有的退役后当了体育记者,有的开了排球训练营,几乎没有出现过“退役即失业”的情况。

球队和多所高校都有合作,球员从青年队开始就能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就算是职业球员,也能拿到大专、本科甚至硕士、博士学历。而且球队还会根据球员的兴趣和特长,给她们提供转型培训,比如教她们做教练、做体育管理,或者学习媒体运营。这种“打球不耽误读书、退役有后路”的模式,不仅让球员没有后顾之忧,能更专心地打比赛,还能吸引更多有天赋的孩子来学排球——毕竟家长都愿意让孩子走一条“能打球、能读书、未来有保障”的路。

夺冠后估值涨3倍!成绩好真能当“摇钱树”,商业价值直接拉满

以前很多人觉得,搞体育只要成绩好就行,商业开发都是“锦上添花”。但江苏女排用实际行动证明,成绩好不仅能赢荣誉,还能当“摇钱树”,开创“成绩驱动商业”的新模式。

今年江苏女排夺冠之前,球队的商业估值大概在5000万元左右,夺冠之后,不到一个月时间,估值直接涨到了2亿元,翻了3倍。赞助商也从以前的3家变成了现在的8家,其中不乏运动品牌、乳制品企业这些大公司,赞助费用总共比去年多了近8000万元。而且球队的主场门票,夺冠后每场都被抢空,票价从原来的80元涨到了280元,还是一票难求,光门票收入就比上赛季多了300多万元。

球员的个人商业价值也跟着暴涨。吴梦洁夺冠后,接到了5个品牌代言,包括运动装备、饮料和电子产品,代言费总共超过了1000万元;龚翔宇因为学历高、形象好,还被聘为某教育品牌的“公益大使”,曝光度和影响力都大大提升。对比有些球队,成绩平平,根本没人愿意赞助,主场门票卖不出去,连训练经费都紧张。江苏女排这套“靠成绩吸引赞助、用赞助反哺球队”的良性循环,让其他球队看到了“成绩和商业能双赢”的可能——只要把球打好,根本不愁没钱花。

小编有话说

看江苏女排这一路夺冠的过程,真的不是靠运气,而是每一步都走得特别扎实。从青训里挖苗子,到战术上搞创新,再到梯队建设和球员发展,每一个环节都想得特别周到,这才攒出了一套能赢球、能长久的“胜利模式”。

现在很多球队要么依赖外援,要么战术老套,要么不关心球员未来,对比之下,江苏女排的这些做法太值得琢磨了。她们证明了,不用砸钱买外援,本土球员一样能拿冠军;不用死守老战术,创新一下就能打懵对手;不用让球员“只管打球不管未来”,平衡好运动和教育,球员能走得更远。

对中国排球来说,江苏女排的模式就像一个“标杆”,不是说非要照搬她们的每一步,而是要学她们那种“不投机取巧、踏踏实实搞建设”的思路。如果更多球队能像江苏这样,重视青训、敢于创新、关心球员,中国排球肯定能越来越强。毕竟,只有根基扎得稳,才能长得高、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