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难题促振兴 昔日困境村蝶变和美家园
发布时间:2025-09-25 18:44 浏览量:2
晚报记者 王哲
“水通了、路通了,能浇地了,出门再也不踩泥儿了,还有活干、有钱拿,心里舒坦!”近日,在阳信县水落坡镇王马村,村民王大爷拉着记者的手笑得合不拢嘴。谁能想到,两年前的王马村,还深陷灌溉难、道路差、产业弱的困境。而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市政协机关派驻该村第一书记张瑞强的协调奔走与实干担当。
>>>初到村:听民意找症结,把群众难题当“军令状”
“张书记,浇地又贵又浇不上,能想想办法不?”“咱村过道没一条好路,下雨根本没法走!”“我们干家具加工的,缺场地缺销路,咋办啊?”2023年10月,张瑞强刚驻村,就带着笔记本挨家挨户走访,把村民的“急难愁盼”一条条记下来。最终,村民反映集中的灌溉、修路、产业三大问题,成了他心里的“头等大事”。
“党派我来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定要想办法解决!”张瑞强在驻村日记里写下这句话。此后两年,他成了“协调员”“推销员”“服务员”,跑遍市县乡三级部门,累计争取资金500余万元,带动村民投资45万元,不仅解决了村民的烦心事,还带动30余人就业,为村子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兴水利:引黄河水入田间,亩均年省200元还增产
“原来浇一亩地一次得100多元,现在不到40元,一年能省200多元。”李婶给记者算了笔账。在王马村及周边片区,浇地难、成本高曾是农业生产的“卡脖子”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张瑞强多次对接水利部门,最终争取到150万元资金,建成小开河引水闸1座、截水闸3座、生产桥1座,还清淤沟渠4.5千米、疏通涵洞6个。2025年初工程竣工后,黄河水实现“零成本”流到田间地头,群众再也不需要调水了,受益面积达2万余亩。
“原来眼看着黄河水从村边上过,就是用不上!”种粮大户王保星蹲在麦田里喜滋滋地说,“自从黄河水引进来后小麦保底能到600公斤,亩均增产150多公斤。多浇黄河水,地就不碱了,孬地都成好地了。”
>>>优基建:户户通硬化路,村庄变身“森林村居”
“以前村里路全是泥,下点雨就淹,现在路修到家门口,好走不说,晒粮食都有地方了!”村民张阿姨带着记者走在村里的巷道上,脚下是平整的水泥路,路边是新建的口袋公园,健身广场上还能看到老人孩子玩耍的身影。
张瑞强抓住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的机遇,提前摸清底数,反复对接镇政府、设计公司和施工单位,一米一米的算指标,确保“路不差1米、不漏1户”。两年间,他协调资金250余万元,新建改建村主干路、巷道28条,硬化路面1.2万平方米,实现“户户通”;新建改建排水渠3100米,解决了排水难题;清理池塘让死水变活水,种植海棠、女贞等树木400余株……如今的王马村,不仅告别了“泥土路”,还获评2024年度“滨州市森林村居”,成了名副其实的和美乡村。
>>>强产业:老产业升级新产业落地,三方共赢促增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必须立足咱村实际找路子。”张瑞强告诉记者,王马村有家具加工基础,附近劳动力也充足,他便从这两个优势入手,为村民拓宽增收路径。
在家具产业上,他统筹60万元帮扶资金建起王马家具产业服务中心,解决了展销场所缺、品质低、周转成本高的问题,还帮企业把网络销售从单一模式扩展到微信、抖音、快手、淘宝等多平台,进一步提高了销量。2025年,该项目带动租户增加投资40万元,新增14个就业岗位,村集体年增收3.3万元,实现“企业、村民、集体”三方共赢。
在家纺产业上,他带队对接愉悦家纺、华纺股份等企业,投资5万元建成全镇首个村企合作家纺加工车间。购置10台设备,解决了15名妇女的就业问题,还盘活了村内闲置小学。“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家庭,每个月还能挣到钱!”在车间工作的村民王大姐说。
此外,他还利用帮扶资金,投资入股水落坡镇共富共享工坊项目,进一步拓宽增收路径,增强抗风险能力,为村子长远发展再添动力。
>>>暖服务:心系群众零距离,实事办在百姓心坎上
“张书记不仅给我们办大事,还总想着我们的小事!”低保户王大爷说,每逢节日,张瑞强都会带着米面粮油来看他;村里有残疾人需要辅助器具,他主动帮忙申领;还为1名流浪人员办理户口、安置到敬老院。
两年来,张瑞强还依托市政协委员和机关资源,组织“政协委员走基层送服务”“义诊”“科普”等活动17次,并获赠体育器材20件、图书1000余册,建起“灯塔书屋”;暴雪天组织群众清理积雪,暴雨天查看沟渠保通畅,还帮村民办理宅基证、“两癌”筛查等事务。“要成为群众的‘自家人’,用扎实工作赢得认可。”张瑞强说,在乡村振兴路上,他会继续跑好手中这一棒。
如今的王马村,田畴沃野稻谷香,村容整洁人心齐,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而张瑞强用实干诠释的“第一书记”担当,也成了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风景。(注:1亩=666.67平方米)
- 上一篇:8000单秒没,宇辉瞬间不淡定了,评论区炸锅了!
- 下一篇:贾二虎的硬核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