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山集团“先吹后踩”信披:固态电池热炒后跳水,投资者被套

发布时间:2025-09-24 01:15  浏览量:1

9月18号晚上,丰山集团发了个自愿性公告。

内容是跟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低碳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签了合同,要一起搞钠离子电池电解液和固态锂离子电池用电解质的研发。

说实话,这事儿根本不是必须披露的,毕竟这合作对公司业绩没重大影响,可公司偏要发出来,用意其实挺明显的,就是想蹭上固态电池这个热点。

这公告一出来,丰山集团立马就沾上了固态电池的热点。

9月19号开盘,公司股价直接往上冲,最后以16.03元的涨停价封板,一整天都没打开过。

更让市场兴奋的是,高管还跟着放了利好。

9月21号晚上,公司又发公告,说股东顾翠月、董事兼副总裁单永祥、董事兼财务总监吴汉存,决定提前终止今年6月开始的减持计划。

本来这三人计划总共减持不超过98.3万股,之前已经减了71.09万股,剩下的突然不卖了。

不少投资者就觉得,这是“内部人看好合作前景”的信号。

本来想跟着高兴两天,可这热情只撑了48小时。

还是9月21号晚上,丰山集团一起发的“补充说明”,直接给市场浇了盆冷水。

说明里说,跟清华的合作就是“课题性开发”,合同金额特别小,项目要做到2028年底,而且“对2025年业绩没任何影响”。

公告还直说了,这技术开发要面对成本控制、能量密度匹配这些难题,现在还在实验室阶段,最后能不能出成果、能不能商业化,都“有很大不确定性”。

9月22号开盘,丰山集团股价高开后立马往下掉。

到当天上午10点,股价比前一天的涨停价跌了超3%。

有投资者在股吧里直说,“刚因为合作公告进场,转头就被澄清公告套住,这波操作实在晃腰。”

老实讲,这种跟高校搞技术合作的事,在企业里挺常见的。

很多上市公司为了蹭概念,经常宣布跟高校联合研究,至于研究是真是假、后续有没有进展,谁也说不准。

丰山集团也不是第一次干这事,之前它的子公司丰山全诺,就跟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过,一会儿搞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水系电解液研究,一会儿搞基于纳米结构改进的钠离子电池有机电极材料研究。

不过两次合作有区别,跟哈工大合作的是半固态电池电解液,跟清华合作的是全固态电池电解液。

稍微懂点行的投资者都该知道,很多上市公司跟高校的技术合作,短期根本不可能影响业绩,可市场上的资金就是炒一波就跑。

丰山这波操作,说白了就是跟着这个套路走,最后把普通投资者坑了。

丰山集团这波信披操作把投资者晃得够呛,但其实背后还有个更关键的问题,它这新能源转型,喊了三年到底做成啥样了?

丰山集团本来是做农药的,主要卖除草剂、杀虫剂。

但前些年农药价格一直跌,产能也严重过剩,公司不管是规模还是技术,都没什么议价能力。

无奈之下,它从2022年开始,就盯上了当时挺火的新能源产业,选了电解液这个细分赛道。

2022年8月,公司成立了控股子公司江苏丰山全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门做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丰山集团投了6600万元,占了66%的股份,另外一家公司南通全诺投了3400万元,占34%。

同年下半年,丰山全诺在盐城市大丰港经济开发区,投建了“年产10万吨二次电池电解液项目”,总投资花了10亿元。

当时计划,项目达产后能实现年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3亿元。

到2023年12月,丰山集团还宣布,创下了“8个月从开工到打通全产线”的目标,丰山全诺电解液项目一期5万吨开始试生产。

可直到现在,这个项目还是没能全面量产。

更麻烦的是,从2023年12月试生产到今年7月,快两年时间里,丰山全诺都没拿到《安全生产许可证》。

没有这个证,很多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根本不敢跟它合作。

今年7月终于拿到证了,这才解决了供货资质的问题。

业绩上就更别说了,2023年公司电池材料营收才73.65万元,2024年稍微涨到232.33万元,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压根没披露。

这点收入,在公司整体营收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如此看来,丰山集团喊了三年的新能源转型,其实还停留在“投入期”,没给业绩带来啥实际帮助。

再看公司整体业绩,2024年丰山集团营收10.44亿元,比上年降了不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了3862.54万元,虽然比上年亏得少了点,但还是在亏损。

2025年上半年稍微好点,营收6.19亿元,利润3031万元,算是扭亏为盈了。

但要注意,这扭亏大概率是靠农药主业,今年上半年农药价格回暖,跟电解液没多大关系。

今年8月的投资者交流里,丰山集团说丰山全诺的半固态电池电解液,正在跟至少三家客户测试或合作开发。

但说实话,就算测试顺利,要真正实现量产、贡献业绩,还得等挺长时间。

丰山集团这事儿,除了转型没成效,更让人在意的是信息披露的规范性问题。

从时间线就能看出来,公司在信披上明显“节奏不对”。

9月18号的自愿性公告,只强调“跟清华合作”“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这些热点词,对项目细节却含糊其辞,没说合同金额,没说研发周期,也没说技术难度。

这种选择性披露,很容易放大市场的乐观预期,推着股价涨停。

高管又偏偏在股价涨停后宣布终止减持,更让市场往好的方向想。

直到股价涨不动了,公司才在9月21号补充披露风险,这时候离初始公告已经过去3天,股价早就被炒了一轮。

这种“先吹后踩”的信披方式,让投资者根本没法准确判断项目的真实价值。

虽然补充公告算履行了风险提示义务,但时机太滞后,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客观上让股价大起大落。

毫无疑问,信息披露本来该是连接公司和投资者的桥梁,不是调节股价的工具。

要是丰山集团在初始公告里,就把合作的前景和风险一起说清楚,也不至于让市场这么折腾。

其实不光丰山集团,A股里不少公司都有类似问题,为了蹭热点、引关注,先放利好炒股价,等差不多了再补风险。

这种操作不仅坑了投资者,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

希望丰山集团之后能规范信披,也能真正把电解液业务做起来,用实际业绩回报投资者,而不是总靠“玩概念”吸引眼球。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以后看到这类热点合作公告,也别着急进场,多看看项目细节、公司业绩这些实在的东西,才不容易被“晃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