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央视曝光高端四件套造假骗局

发布时间:2025-09-22 23:31  浏览量:3

一块普通的化纤布料,经过虚假标签包装,摇身一变成为“高端母婴级纯棉四件套”,这条灰色产业链的背后,是消费者权益被肆意践踏的现实。

9月21日,央视财经记者揭露了一条触目惊心的“高端四件套”造假链条。据央视报道,记者在江苏南通、浙江嘉兴、海宁等地暗访发现,多家商户在网上售卖的所谓“高端四件套”存在系统性造假行为,这已成为行业潜规则。

“支数随便标,就是忽悠人的,往高了标才能卖高价。”一名商家毫不避讳地向暗访记者坦言。这些造假行为包括支数造假、材质欺诈和安全标识造假,形成了完整的造假产业链。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产品,部分直播间年销量惊人。据央视报道,有商家甚至声称,即便是“一元一米的垃圾布”,也能贴上“A类母婴级”标签,摇身一变成为高端产品。

暗访实录:造假手段层出不穷,商家直言“就是忽悠”

支数造假:30支摇身变170支

据央视记者暗访,市场上普遍存在支数虚标现象。实际只有30支、40支的普通棉布,被标称为100支、120支甚至170支的高支数产品。支数是衡量面料品质的重要指标,支数越高,面料越柔软舒适,价格也越昂贵。

有商家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消费者又不懂,往高了标才能卖高价。”这种明目张胆的欺诈行为,在这些地区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材质欺诈:化纤冒充纯棉,“匹马棉”仅是引流话术

在材质方面,造假行为更加猖獗。据央视报道,所谓的“木棉皱皱纱”实际上是纯化纤制品,却被商家谎称为“长绒棉”制作。而“匹马棉”这一高端棉种的名称,仅仅被商家当作引流的话术,实际产品与匹马棉毫无关系。

更令人气愤的是,这些化纤产品不仅质感与纯棉相差甚远,还可能因为使用劣质染料和化学品,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威胁。

安全标识造假:刺鼻产品竟标“A类母婴级”

最令人担忧的是安全标识的造假。据央视报道,一些带有刺鼻气味的三无产品,竟然贴着“A类母婴级”标签。这类标签本应是消费者,尤其是婴幼儿家长放心选购的保障,如今却成为不良商家欺骗消费者的工具。

有商家甚至声称:“一元一米的垃圾布也能贴A类标。”这种对消费者健康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令人震惊。

监管重拳:多地连夜排查,查封数千套涉案产品

事件曝光后,各地监管部门迅速行动。9月22日,针对央视曝光的“高端四件套”造假乱象,江苏南通、浙江海宁等地连夜开展专项排查行动。

据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通报,当地已对9家涉事经营主体进行调查取证,查封7389套涉案物品。南通市监局表示,将依法严肃处理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浙江海宁市也发布通报称,已对涉事经营主体开展现场检查和立案调查。两地监管部门均表示,将持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纺织品领域的虚假宣传和制假售假行为。

这些及时的监管行动,展现了政府部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决心。然而,此次曝光的事件也反映出,纺织品市场监管仍存在盲区,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行业深析:违法成本低、检测难度大助长造假风气

“高端四件套”造假为何如此猖獗?业内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有二:商家违法成本过低且利润丰厚,以及检测成本高、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

违法成本低,暴利驱动

据行业专家介绍,一套真正的100支高支棉四件套,仅面料成本就相当高昂,加上加工、营销等费用,市场售价普遍较高。而造假者使用普通面料冒充高支棉,成本大幅降低,却可以高价出售,获取暴利。

即使偶尔被查处,处罚金额与违法所得相比往往微不足道,这种不对等的风险收益比,使得一些不良商家铤而走险。

检测成本高,消费者难辨真伪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辨别纺织品真伪需要专业知识和检测手段。支数、材质等指标需要通过专业设备检测,普通消费者难以凭肉眼或手感准确判断。

这就给不良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信息不对称,通过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即使产品出现问题,消费者维权也面临举证难的困境。

消费指南:三招教你避开四件套消费陷阱

面对琳琅满目的四件套产品,消费者该如何辨别真伪,避免上当受骗?专家提供了三点建议:

一看价格:百元“百支棉”必是骗局

专家提醒,消费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格观念。真正的高支棉四件套,由于原料成本高、工艺复杂,价格普遍较高。如果遇到价格异常低廉的“高支棉”产品,几乎可以确定是虚假宣传。

二选渠道:优先选择品牌官方渠道

消费者应尽量选择知名品牌或官方渠道购买。正规品牌企业注重信誉,产品质量更有保障。同时,要保留好购买凭证,便于日后维权。

三学鉴别:简单方法辅助判断

除了查看产品标识外,消费者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方法辅助判断。例如,纯棉面料燃烧时有特定现象:会冒出黄色火焰,灰烬少,呈灰白色。而化纤面料燃烧时会产生黑烟和硬块。

但专家也提醒,这些方法只能作为参考,最可靠的还是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和品牌。

阿喆锐评:诚信是经营之本,监管不能总是“事后诸葛亮”

这次央视曝光的高端四件套造假事件,不仅揭示了家纺行业的乱象,更折射出当前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紧迫性。

诚信经营是企业立足之本。这些造假商家为追求短期利益,不惜欺骗消费者,最终只会被市场淘汰。事实上,随着消费者辨别能力的提升和监管的加强,靠欺诈生存的空间将越来越小。

监管需要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此次事件曝光后,监管部门迅速行动值得肯定,但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这需要完善标准体系、加大日常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消费者权益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一方面,消费者要提高辨别能力,理性消费;另一方面,行业组织要加强自律,媒体要加强监督,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请大家提醒亲朋好友:购买家纺产品一定要擦亮眼睛,选择正规渠道,切勿贪图便宜上当受骗。只有消费者共同抵制假货,才能让不良商家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