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吃老本?女排5位主力还是郎导爱将,新成员扛不起大旗引争议
发布时间:2025-09-03 19:50 浏览量:2
中国女排世锦赛止步16强,真正让人后背发凉的不是输球本身,而是你仔细一看:场上拼命的主力,怎么还是郎平时代的那批老面孔? 整整五年过去了,我们还在吃郎导留下的老本,新人呢? 未来呢? 这断层危机,远比一场失利的冲击要大得多。
主教练赵勇在总结世锦赛失败时,称这是“成长付出的代价”。 但看看场上那套阵容,真的能叫“成长”吗? 中国女排这次带去14人,真正在关键比赛能上场的,只有8个人。
主攻线上,依赖的是李盈莹、吴梦洁和庄宇珊。 副攻位置,几乎全靠王媛媛和高意两人轮转。 接应位置上,龚翔宇雷打不动。 自由人王梦洁占据绝大多数防守回合。 二传位置由张籽萱主打。
除了张籽萱是第一年打国家队比赛,其余七人全是去年打过巴黎奥运会的球员。 而这其中,有五个人是从郎平时代就开始重点培养的。
龚翔宇2016年就站上了里约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当时她还是个不满20岁的小将。 如今9年过去了,她仍然是国家队接应位置上的绝对核心,找不到替代者。
王梦洁2015年就入选国家队拿下世界杯,错过了里约却征战了东京和巴黎两届奥运。 如今她依然守在自由人位置上,年轻球员难以撼动她的地位。
李盈莹在东京周期被郎平一手提拔,如今已成为队伍头号攻手。 王媛媛同样在郎平手下逐渐成长为主力副攻。 高意也是东京周期进入国家队视野的球员。
这套阵容听起来经验丰富,但平均年龄已不再年轻。 龚翔宇、王梦洁都已接近30岁,李盈莹、王媛媛也25岁上下。 一套主力阵容依赖如此多年的球员,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更让人担忧的是替补席。 万梓玥、殷小岚、杨舒茗等新人在世锦赛上几乎没获得什么出场时间。 不是教练不给机会,而是关键时刻根本不敢用。
接应位置龚翔宇一下场,进攻火力立刻锐减。 副攻位置王媛媛和高意之后,年轻球员的身体素质和比赛经验差距明显。 自由人位置更是无人能替代王梦洁的一传和防守。
这不禁让人想起郎平2013年接手女排时的情况。 她用四年时间完成了队伍的新老交替,培养出朱婷、袁心玥、张常宁等一批新生力量,最终带领球队重回世界之巅。
如今从2021年东京奥运会到现在已经四年过去了,国家队的主力框架却依然依赖郎平时代留下的球员。 所谓的更新换代进展缓慢,甚至可以说尚未真正开始。
与此同时世界女排的格局正在发生剧烈变化。 传统的强队意大利、塞尔维亚依然保持高水平,但新兴力量已经崛起。
土耳其女排凭借强力接应瓦尔加斯的加入,已经成为世界顶尖队伍。 波兰女排在斯蒂夏克的带领下重返强队行列。 荷兰、德国、法国甚至比利时和斯洛文尼亚都在快速进步。
这些欧洲球队凭借成熟的职业联赛体系,不断涌现出身体条件出众、技术全面的球员。 每个位置都有两到三名水平相当的球员竞争,形成了良性循环。
反观中国女排,除了主攻位置有较多选择外,其他位置都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 接应、副攻、自由人位置都只有一名真正值得信赖的球员,没有形成竞争氛围。
国内排球联赛水平有限,很难培养出国际级的球员。 年轻队员在国内比赛表现出色,但一到国际赛场就暴露出发球、一传、防守等环节的差距。
这让人不得不思考:我们是真的缺少排球人才,还是缺少培养人才的体系? 郎平之后,为什么就再难出现能够独当一面的新人?
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夺冠到现在已经九年时间,中国女排似乎又回到了需要重新创业的起点。 但这次的重建之路,看起来比上次更加艰难。
世锦赛16强的成绩可能不是一个意外,而是真实实力的体现。 当世界女排都在进步的时候,停滞不前就意味着落后。
球迷们可能需要做好心理准备:中国女排的低谷期,可能会比想象中长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