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盲人企业家帮政府垫资千万被套?当地政府不能当“鸵鸟”
发布时间:2025-09-08 14:12 浏览量:7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
图源:大象新闻
“县相关部门遇到困难时找到我,我二话不说答应垫资,还动员亲戚朋友一起筹资帮忙。但事过之后,他们迟迟不还钱,导致我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亲朋反目。”近日,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企业家姜志国向媒体讲述的遭遇,字字句句都透着无奈与辛酸。
按照姜志国的说法,当地政府多次请求他出手帮忙,为政府纾难解困,他前后垫资已超千万,但事后政府却一次次推诿,相关承诺都未履行。2024年,相关部门“选择性”解决债务,使其被迫签下放弃部分债权的承诺书。有律师认为,这样的承诺书属于典型的“胁迫行为”,姜志国有权通过法律途径主张撤销涉案承诺书。
从目前媒体报道的信息来看,如果姜志国的说法属实,那这样一位盲人企业家,能创业成功已实属不易,是社会榜样,能帮助政府纾难解困,更是彰显道义与担当。如果他是在市场竞争中失败,导致企业破产倒闭,那没什么好说的,要赢得起也要输得起。但如果他真是因为帮助政府垫资、帮助地方解困从而深陷困境乃至绝境,那这就是企业家版的“好人没好报”,当地政府对待企业家,有事“小甜甜”,没事“牛夫人”,更让社会寒心。
既然姜志国已经把问题和诉求抛了出来,舆论也已关注此事,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不仅是一笔经济账,更是一道公信力考题,必须“接招”,以公开透明的方式,用权威和详细的调查,来回应社会合理关切,直面现实,解决问题,让法治的逻辑贯彻处理此事的始终。另外,此事更多是姜志国的单方面说法,出于还原真相的需要,以及“此事背后是否还有隐情”的舆论疑惑,当地政府也有必要站出来。
可现在的情况是,此事已在舆论场发酵三天,当地却一点“声响”都没有。这倒是与此前媒体记者陪同姜志国来到长岭县政府维权却吃了“闭门羹”遥相呼应上了,也进一步暴露了当地政府对待此事的真实态度。但对舆情视而不见、装聋作哑,显然不是正确的应对之道。
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印发的《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中明确,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回应内容应围绕舆论关切,实事求是、有的放矢。面对舆情,面对民声民忧,“鸵鸟心态”要不得。如果当地政府连这些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信任危机恐怕只会进一步加深,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也是必然。
国家层面多次强调,要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支持民企发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当前,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已有明确政策与法律依据,接下来需要的,是担当和行动。这不只是长岭县一地的责任,也需要上级部门的关注与督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