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风辨真:八月网络热点谣言态势感知 善意不应被套路收割
发布时间:2025-09-08 10:14 浏览量:2
八月份,网络谣言传播态势总体可控,未出现大规模不实信息扩散,网络舆情环境相对稳定。涉及民生领域的谣言,相关部门监测后及时辟谣,迅速澄清事实,有效缓解公众焦虑。部分由社会事件衍生出未经核实的传言,引发一定规模讨论,值得警惕。
情感、两性与婚姻等社会议题天然具备较高关注度,容易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抖音平台上,一段 “男子因孩子吃掉鸡蛋抱怨致妻子崩溃摔碗”的监控视频广泛传播。视频发酵后,当事人否认“摆拍”,真相至今未明;账号“农村成哥”的视频,常有一名女子和五名未成年人入镜,除短发女孩外,其他人均存在明显异于常人的特征,网友据此质疑其“娶三名残障人士当妻子”“近亲生子”,抖音平台澄清“近亲生子”不实,相关部门表示“实为两段合法婚姻”;河北沧州一女子疑因家暴去世案件正在侦办中,有媒体采访称“男方小三逼宫”,网络流传着受害者生前怀孕、临终留有遗言、病历遭亲属篡改等未经警方证实的说法, 这些说法比真相更似真相,误导公众对网络事件的看法。
传言内容各异,却共享同一套传播逻辑——刻意放大冲突或制造刺眼戏码。鸡蛋争吵本可能是夫妻之间长期情感忽视的累积,却被渲染成“一个鸡蛋引发的血案”,与此前的瑞士卷、煎饼果子事件相似,被质疑摆拍却无调查结论,最终沦为网络悬案;“男子娶三妻” 的猎奇话题,掩盖了更值得追问的核心,多名未成年人是否其亲生子女?如系亲生且多数存在健康问题,其生母是否残障?生育多名残障子女目的何在?家暴悲剧中,网传“婆婆下跪”等未经核实的情节,催生了大量非理性声音,网友在评论区就家暴、男女对立等话题大肆争论,反而干扰了案件调查。残障群体权益、家暴致死等严肃议题,本应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完善法律保障的契机,却异化为以传言博取关注的工具,既伤害了当事人,也消耗着公众的关切与耐心。
除了社会议题类谣言,摆拍卖惨卖课的 “剧本式传播” 同样值得警惕,且套路固定、模板高度相似。账号“苏星颜努力中”“小颜拼搏中”发布大量视频,哭诉凌晨送外卖等辛苦经历博取同情,热度增长后便引导网友添加个人账号购买课程获利。据核实,该博主注册成为骑手后仅上线3天,完成10笔订单。这类摆拍选取外卖员、环卫工、单亲家长等易引发同情的群体为主角,演绎遭遇不公对待、陷入生存绝境的剧本,视频下方标注“生活不易”“请多体谅” 等文案,精准触动网友共情神经。流量暴涨后,顺势推出 “月入过万秘籍”“爆款视频教程” 等付费内容,将同情心直接转化为商业收益。而所谓的“秘籍教程”,往往是定价虚高且内容空洞的电子文档。类似的摆拍还有很多,为婆婆筹款治病带娃送外卖、手臂受伤的外卖小哥被黑心负责人暴打吐血……这些令人愤慨的情节,皆为精心炮制的剧本。
当真实的生存困境被编排为剧情,公众的善意已然被套路收割。现实生活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单亲家庭生活压力大等情况确实存在,摆拍者通过虚构苦难收获同情,真相一旦被揭穿,真实的困境反而成为遭受怀疑的戏码。此前某地外卖员发生交通事故,不少网友第一反应竟是质疑其在摆拍,信任的崩塌使真实求助变得更加困难。善意是珍贵的资源,劳动者的尊严不能成为剧本流量的牺牲品。
断章取义的误读成为谣言滋生的源头。9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正式施行,其中“弃保协议无效”的相关表述,被部分自媒体曲解为“全民强制参保”新规,引发企业和劳动者焦虑。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时代,公众的关注往往止步于文章标题和大概内容,缺乏对政策全貌的耐心研读。“全民”“强制”等措辞制造紧迫感,无论个体户、农民、学生或退休人员,都会下意识关注,这一政策是否需要更多缴费?生活是否受到影响?高度关联个人生计的话题极易引发点击与传播。部分人群因轻信谣言,对国家社保政策产生误解,甚至质疑相关决策的合理性,长此以往将影响社保体系的运行与发展。有关部门应及时、主动辟谣,自媒体更要以严谨的态度解读政策,切勿不计后果地煽动焦虑。
梳理八月谣言,既有对社会敏感心理的反复利用,也有对猎奇事件的过度挖掘。制造情感对立、消费残障群体、曲解公共政策等现象,暴露出网络生态治理的弱势环节。网络平台应严格规范审核机制,杜绝为 “成哥” “苏星颜”类账号提供流量。相关部门也须深入调查未决的 “网络悬案”,从源头遏制对立与炒作类话题的传播。面对严肃的社会案件,地方网警应第一时间惩处看热闹不嫌事大的造谣者,避免谣言干扰案件侦办进展。当把关者各司其职,网络中乌烟瘴气的传言和争议或许会更少一些。
信网评论员 王熠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