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许村“布”局,一块布的时尚跃迁

发布时间:2025-08-29 14:06  浏览量:2

郭春花/文

四十余载经纬交织,许村的“一块布”,早已焕化成窗帘布、沙发布、提花面料、国风面料与服装的风云际会,构筑的不仅是特色产业的集聚,更是一个以“布”为核的生态系统。

在广袤的纺织产业沃土上,一座小镇的名字如星辰般闪耀——海宁市许村镇。它不仅是产业的坐标,更是一个关于布匹、梦想与创新的传奇。

坊间流传这样一句话:“有做窗帘布的地方,就有许村人”。这朴素的赞誉,道尽了许村在家纺江湖的分量——它早已将庞大的产业规模、密织的商业网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悄然织进了全球家纺版图的核心。

8月17—19日,2025海宁秋季家博会在许村举办,期间举行的2025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大会发布了“许村提花面料”区域品牌价值,让这座“提花之城”,再次站在聚光灯下。

经纬筑基:织机声里的四十年

万物皆可纺,经纬织文明。回溯历史,海宁许村以“布”名动四方,“家纺家纺家家纺”是这里最寻常的风景。

“我们小的时候,是听着织布机的声音长大的。”作为土生土长的许村人,镇党委书记许新峰对这片土地的纺织情缘有着最真切的体悟。

“记忆里的许村,曾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小镇。”他的思绪飘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父亲跑点小运输,母亲守着几分薄田,日子清简。直到八十年代初,临平被面市场的红火,点燃了许村人骨子里的敏锐与勤勉。”

当机遇叩门,许村人没有犹豫。凑钱买织机,两三台往堂屋一摆,那哐当哐当的声响,便成了千家万户的“生计乐章”。

“那织机声,就是我童年最清晰的背景音。”许新峰笑言,老辈人说那声音像“印钞机”,话虽直白,却道出实情——他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每一分都浸润着父母在织机前的劳作。在许村,织机早已超越了冰冷的工具,它承载着一代人的情感与希望——“这份对布的深情,外人或许难懂,却正是我们坚守四十年的根脉所系。”

90年代,浙江许村被面市场拔地而起,零散的织机声终于汇聚成奔涌的产业洪流。沐浴在“四轮齐转”(镇办、村办、联户办、个私办)的政策春风下,海宁家纺产业迅速壮大。一时间,许村大地“家家织机响,户户织绸忙”,一派生机勃勃。

纺织产业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的同频律动。九十年代中期,许村人敏锐地转向了窗帘布、沙发布的生产。在这场转型中,一批家纺布艺企业的故事堪称典范。

1997年,海宁的龙头企业玛雅布业投身现代沙发面料,凭借独到的设计与过硬的品质,赢得了海外客户的青睐,订单纷至沓来。此后,更以“敢织万色、不设边界”的魄力,坚定走向多元市场。

而宏达高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面对海外面料的垄断,仅用两年就啃下了技术硬骨头,以“敢啃难题、敢打硬仗”的精神,研发出质优价宜、媲美国外的产品,一举打破桎梏。

“许村人骨子里就爱钻研,遇见好机器、好设备、好设计师,看见好产品,那股子孜孜不倦的劲儿就上来了。”许新峰坦言,这份灵活与进取,源于对市场的精准洞察,也是产业升级最朴素的逻辑。

从个体作坊的星火,到小企业的集聚,再到如今恢宏的产业集群,许村家纺在市场的浪潮中完成蜕变。宏达的经编、玛雅的中高端沙发布、千百惠的窗帘布……近200家规上企业引领航向,无数小微企业如同毛细血管,深植于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共同织就了这片繁盛的产业森林。支撑这四十余载风雨兼程的,正是许村人勤劳、坚韧、活力与创新的本色。

时尚破圈:科技和非遗织就新传奇

当国风的浪潮奔涌而来,目光敏锐的许村人再次踏浪而起。

2023年,“马面裙”等新中式元素成为流量密码,作为全国最大提花面料产销基地,许村乘着“国潮”东风惊艳出圈。一时间,许村的提花面料成为市场宠儿,全国各地的服装厂商、设计师蜂拥而至,蹲守在工厂门口,只为第一时间“抢”到提花面料,可谓盛况空前。

“刚到许村时,不少人觉得窗帘布、沙发布生产很简单,其实这里的大提花机先进程度超乎想象,能织出肌理丰富、立体多变的面料。”海宁中纺面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贺荣在采访中介绍。

而这波抢购热潮让许村纺织人清晰地洞察到:许村这块布,早已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装饰品,更承载着流动的文化叙事与时代情绪。他们开始重新解码提花织锦的古老基因,向更广阔的服装与时尚产业华丽转身。

近年来,许村与浙江理工大学及各类大专院校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先后成立了海宁中国家纺城时尚面料创新中心、龙渡湖国际时尚产业学院、海宁中国家纺城纺织非遗创意馆。这些产业平台和即将成立的海宁时尚产业科技创新研发中心,面对家纺产业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创新发展,在功能面料研发、创新设计、非遗传承、科技论坛、人才培训和输送等方面持续发力。

科技与文化赋能之下,许村结出硕果——2023年,杭州亚运会礼服在许村落地成型;2024 年5月,许村的鸾凤织金、祥云缭绕纹样马面裙和纺织非遗工艺品,首次亮相深圳文博会,开馆当天便斩获近200份订单。同年11月,第八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选址于此,成为许村发展史上的“高光时刻”,更喊响了“好面料,许村造”的自信宣言。

在今年的中国国际时装周(春季)上,海宁中纺面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贺荣用50多件提花织锦服饰,打造了一场中纺˙瓅锦lijin大秀——2025秋冬「夜西湖 潮起江南」高定织锦提花系列。这场极具东方韵味的秀场,将苏轼笔下幽静空灵的西湖夜色,化作了可触摸的霓裳,引起了全球消费者的热烈关注。

“我们在传统非遗织造技艺基础上,以现代科技赋能织锦面料技术改造升级,在设计上持续创新,用传统技艺结合前沿设计,挖掘出传统提花织锦的时尚价值与潜能。”贺荣介绍,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发布秀正是许村高度重视产学研融合的落地成果。

从非遗手工织锦到产业化落地,从面料开发到服装设计创意,许村,正从传统的面料重镇,加速奔向时尚产业的新高地。

政企交织:从“大产业”到“强集群”协奏

许村家纺的产业版图令人瞩目,却也带着鲜明的印记:庞大的产业体量与相对分散的企业规模并存。“12000家注册家纺企业,规上仅近200家,‘大产业、小企业’,这是我们发展路上必须直面的现实。”许新峰直言不讳。

正是洞悉到这一问题,许村一届届政府始终将家纺视为主轴,深耕不辍。已连续举办33届的“海宁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博览会”便是最有力的注脚。

“每年,政府都倾注大量心血,要把这‘家门口的展会’办实办好。”许新峰说,家博会的核心价值,在于为无数中小企业搭建展示与交易的广阔舞台,让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同时,开拓外贸的脚步从未停歇。曾经以内贸为主的家博会,如今已是内外并举,“既带企业出海闯荡,也邀五洲客商入村”,通过深度对接,持续提升产业能级。如今,它已成为行业中举足轻重的产地型家纺布艺盛会。

穿越过本届海宁家博会的人潮人海,浙江艾诺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钱高峰匆匆前来接受采访,神采奕奕的他,刚与一位合作多年的英国老客户会面归来。提及艾诺纺织十五年的蝶变之路——从一家创业小企业,到如今坐拥5万平方米智能化工厂的现代化企业,钱高峰感慨万千:“许村重视纺织业,没有许村政府的坚定支持,就没有艾诺的今天。”

他尤其记得创业初期的艰难时刻,“资金最紧张时,是我们的供应商和经销商伸出了援手。供应商信任我们,说‘钱总,料子你先用着,宽裕了再结’;经销商也顶着压力,帮我们开拓市场。这份患难与共的情谊,是许村产业生态最珍贵的底色。”

走过风雨,钱高峰对企业发展路径的认识愈发清晰:“在许村这片沃土上,企业要行稳致远,必须拥抱智能化。它不仅是提质增效的工具,更是赢得未来竞争的基石。我们投入智能化工厂,就是要让传统织造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更精准、更柔性、更具竞争力的生产。”为回馈这片培育企业的热土,艾诺纺织正积极筹建一座现代化印染厂,誓要为许村产业集群再添一块坚实的基石。

“很多企业都能感受到许村这片土壤的包容之力。在这里,企业能稳稳扎根、安心生长,这正是许村最有魅力的地方。”这份政企同心的默契,正如许新峰所言,“企业是经线,政府是纬线,经纬交织,便织就了许村家纺的这块布。”

织就未来:从产业集群到全球时尚目的地

当“好面料,许村造”的品牌宣言赢得瞩目之时,许新峰也清醒地意识到,如今的许村家纺,正面临着市场的双重考验——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悄悄影响着窗帘、沙发布的销量;贸易关税的不确定,也让出口订单添了几分波折。

“许村的底气,在于集群。”许新峰语气坚定。在这里,往往是方圆三公里内,便可以实现从一根丝到一块布、再到成品家居的变幻,常常是晨光中启动,夕阳下便完成全流程。产业集群的魔力,赋予了许村家纺面对市场起伏时更强的韧性与应变力。

在今年的镇党代会上,许村擘画了“一块布”的新蓝图。许新峰表示,许村已明确“北家纺、南服装”的总体格局:家纺产业向高端化、差异化迈进,服装产业向品牌集聚中心和品牌供应链中心布局,双轮驱动,全力打造“许村国际时尚中心”;将实施“211”战略(铸造200亿家纺、100亿服装、100亿面料三大板块);推进“123”企业梯队建设(三年内培育10家5亿元企业、20家3亿元企业、30家亿元企业)。“围绕这些目标,党委政府必将倾力营造最优环境,做企业发展的最强后盾!”

面向未来,许村的蓝图清晰而恢宏。“我们不仅要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客商的采购高地,更要成为引领时尚潮流的消费目的地。”许新峰眼中闪烁着光芒。这份底气的来源,是三大核心优势:数量庞大、充满活力的企业主体;始终挺立创新潮头的家纺与服装企业;以及兼具卓越品质与价格竞争力的产品矩阵。这些优势,正让许村日益成为全球客商心中的“首选采购地”。

或许,许村的真正价值,早已超越了“一块布”的商业疆域。它用四十余年的光阴证明:当传统产业既守住根脉又敢于破界,当地方政府既精准赋能又懂得留白,在县域经济的毛细血管里,同样能生长出影响世界的产业力量。这,既是许村书写的未来,也为中国众多特色产业集群,点亮了一盏可资借鉴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