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肾脏、心脏、肝脏后,名叫“紫罗兰”的猪献上了“肺”…
发布时间:2025-08-27 18:38 浏览量:2
关注,从此你的世界多点科学~
2025年8月25日,《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报道了全球首例在脑死亡人体内完成的猪肺移植手术。
近年来,学界已多次成功将猪肾脏和猪心脏移植给人类患者。此次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广医一院“)团队主导的手术标志着异种器官移植的又一里程碑。
据介绍,医疗团队在术后对免疫反应的监测仅持续9天,这么快停止实验是因为“已达成主要科学目标“,即评估移植受者是否出现不受控感染或器官排斥反应,同时也尊重家属意愿。
该名脑死亡个体的年龄在39岁,虽出现了免疫反应和一定程度的器官损伤,但并未因移植而立即遭遇强烈排斥反应。
此次移植所用的肺源来自一头6月龄的基因编辑猪,名叫“紫罗兰”(Violet),由专攻异种移植的eGenesis公司培育
新研究的第一作者、广医一院胸外科主任何建行表示:“猪肺异种移植的安全应用仍存在重大挑战,'如何有效控制免疫排斥反应'就是一大难点;我们必须保持谨慎,现有证据并不支持面向活体患者的临床应用。在考虑任何临床治疗之前,都必须先完成足够充分的研究,包括针对脑死亡移植受者延长试验周期等,力求减少移植过程对肺器官的损伤。”
行业专家评价称,何建行等人的工作虽没那么令人惊奇,但无疑是猪-人异种移植的关键一步。
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胸外科主任安基特·巴拉特(Ankit Bharat)说道:“若能确证安全性和有效性……这将推动长远的范式转变。”
数据显示,美国目前有超过10万人等待器官移植,其中肺移植需求达数千例,且仍不断增长;外科医生每年要做数千台肺移植手术。专家估算,仅约1/5的捐赠肺源真正符合移植标准。
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的外科副教授布伦丹·基廷(Brendan Keating)指出:“就五年存活率来说,肺移植在所有类型的器官移植中最糟糕,总体预后效果相当差。”
巴拉特则表示,捐赠者的健康状况及其肺部状态难以预料、千差万别;但若有健康的动物肺源,至少从理论上说,此类移植的质量将可以标准化。
目前全美多家医院和生物技术公司正开展临床试验,将基因编辑猪的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移植至人体。
2024年,科学家为首例活体患者移植了猪源肾脏,不过患者里克·斯莱曼(Rick Slayman)在手术完成两个月后离世;另一名患者托瓦娜·鲁尼(Towana Looney)在4个月后出现排斥反应。大卫·贝内特(David Bennett)是全球首例接受转基因猪心脏移植的患者,但术后只存活了2个月;接受第二例猪心脏移植的劳伦斯·福塞特(Lawrence Faucette)的存活期则仅为6周。
2024年3月,《自然》(Nature)报道了首例为脑死亡患者进行的基因编辑猪肝脏移植,该项工作由中国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窦科峰与陶开山等人完成——移植器官在体内正常运转了10天。
肺移植的复杂程度远超其他器官。引用巴拉特的说法:肺部要与环境作气体交换,这使其直接暴露于污染物;此外,它也承担着过滤血液的关键功能。相较其他器官,肺脏的体积也决定了它更易经历排异。
基廷认为,何建行等人的工作它证明了异种肺移植的可行性,不过在作进一步推广前,仍有大量生物学机制等待揭示。开展更多针对脑死亡受体的移植反应试验是必要的,是异种移植研究的标准步骤。
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实验室内,人类血液正流经猪肺以作过滤
何建行与同事承认实验结果受外部因素影响的可能性:一方面,供体猪经过基因编辑,旨在降低排异风险,而且移植受体被注射了大量抗体用以抑制免疫反应;另一方面,受体自身保留的另一侧肺脏也可能影响免疫反应和供体肺的功能。
巴拉特还指出,广医一院团队设定的观察周期不足以让他们判断机体会否产生远期排斥反应。
哈佛医学院生物伦理学中心的专家认为,尽管异种移植有望造福人类患者,但此类行为存在复杂的生物伦理问题有所担忧。即使异种移植最终成为安全可行的医疗选项,那也会引发另一层选择困境:部分患者可以移植得到人源器官,另一些人则只能接受动物器官;且不论物种的问题,若两类器官存在质量上的差异,有优选与次级之分,应当以何种方式分配不同档次的供体?
资料来源:
月刊定价
15元/期
全年订阅价
180元
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4-263
机构订阅,请拨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