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纺织调研行(一) | 从规模优势到价值提升,新疆纺织加快延链补链强链
发布时间:2025-08-12 09:26 浏览量:3
从“一朵棉”到“千重锦”,新疆纺织产业正以蓬勃的生命力书写着转型发展的新篇章。其产业规模裂变的背后,是科技赋能传统制造的实践。
为探究新疆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本报推出“新疆纺织调研行”系列报道,通过深入阿克苏、图木舒克、伊犁、奎屯等产业集聚区,深挖新疆纺织企业生产经营的现实状况,探寻其转型路径。当前,正逢国家“东纺西移”战略纵深推进与2025年新疆纺织服装产业“新九条”落地。在此双重催化下,新疆纺织产业正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新疆,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在国家战略引导下,历经十余年政策深耕,正加速向世界级的纺织产业基地迈进。截至2024年年底,新疆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399家,其中:纺织类企业311家,占比78%,服装服饰类企业68家,占比17%,化学纤维类企业20家,占比5%。那么,当前新疆纺织产业发展情况如何?又呈现出怎样的发展特点?
纺纱产能快速扩张
近年来,新疆纺织产业发展迅猛,棉纺织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2024年,新疆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4.5%,新疆纱线产量同比增长16.4%,布产量同比增长72.6%,纱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1.9%,布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1%。
“去年,新疆气流纺纱、织布产能增长较快。全疆新增气流纺(含涡流纺)24.54万头,织机数量增长达79.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黄星介绍,尤其是在纺纱规模方面,新疆仍呈现扩张态势。
2025年,尽管面临着国内纺织市场需求低迷、国际贸易复杂多变的局面,新疆纺纱产能依然在加速扩张。今年5月,新疆喀什、温宿、乌鲁木齐三地10天内签约300万锭纺纱项目的消息一度刷爆纺织人的朋友圈。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年消化棉花47万吨,将新疆棉花转化率从42%拉升至50%。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新疆纺纱总产能约为2910万锭,占全国的37%。
与此同时,上海数智世界工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智世界”)投建的新疆奎屯100万锭智能化纺纱项目与乌鲁木齐全球纺纱标杆基地项目同样备受瞩目。尤其是乌鲁木齐全球纺纱标杆基地项目,以打造新疆首家“灯塔工厂”为目标,将集成生产、研发、数字化技术应用等功能,推动新疆纺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
“新疆纺织产业发展的一大特点,是重视通过规模化生产与全产业链发展来提升竞争力。”黄星表示,在数智世界和利华集团等棉纺企业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样板生产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国内纺织服装企业认识到,在新疆生产大宗、常规纺织品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即通过规模化或全产业链发展,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纺织项目近期在新疆的陆续投建也印证了这一点。
7月21日,新疆疏附县与麦盖提县迎来重大纺织项目落地。总规模达90万锭的两个纺织项目分别签约和开工,为当地棉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7月24日,新疆中泰纺织服装集团80万锭涤纶纺纱项目签约仪式在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纱线25万吨以上,将显著增强新疆聚酯短纤、粘胶短纤等纺织原料的就地转化能力。
产品种类日渐丰富
随着近几年新疆纺织发展步伐的持续加快,当地纺织产业正悄然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型,从过去以单一纯棉产品为主导的格局,逐步向棉与化纤、羊毛、丝等多种纤维融合的多元混纺产品方向拓展,不仅丰富了产品品类,更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当越来越多雪白棉包变成各类纱线,新疆也从‘棉花仓库’升级为‘世界纱线工厂’。”黄星表示,除了棉纺项目,越来越多的化纤、混纺纱项目今年在新疆落地、投产,为新疆纺织产业注入了全新活力。
2025年2月,新疆首个混纺涤纶纱生产企业——新疆源峰纺织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在库车正式投产。项目规划建设60万锭数字化多功能混纺纱线生产线,二期规划建设12万锭多功能混纺纱线生产线,预计于今年10月前建成投产。
2025年3月,新疆首个缝纫线项目——20万锭缝纫线项目在博乐市南城纺织园区破土动工。该项目总投资8亿元,预计2027年全面建成。
2025年4月,中泰集团新疆库尔勒中泰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5万吨聚酯短纤项目投产,标志着西北地区最大的涤纶短纤维生产基地建成,填补新疆涤纶短纤维的市场空白,满足市场对多样化功能纤维的需求。
2025年6月,新疆首个绿色植物新材料项目——新疆鸿泰鼎绿色新材料纺织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填补了新疆绿色植物纤维纺织新材料产业链的空白。企业将建设年产45万吨罗布麻莱赛尔纺织新材料项目,配套建设200万锭纺纱项目、2000台织机项目、2条水刺无纺布生产线项目、年产2万吨特种功能性纤维项目和罗布麻深加工项目。
产业政策精准有力
近年来,依托棉花资源优势的新疆纺织产业尽管发展迅猛,产能增长较快,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但由于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配套不足问题一直制约着新疆纺织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新疆服装服饰、针织、家纺等就业容量大的终端及配套服务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下游企业实力整体偏弱,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品出口数量偏少,尚未形成与下游服装、家纺、针织产业相配套的面辅料供应集散中心等供应链服务体系。加上新疆远离棉花之外的原材料市场及终端消费市场,原材料和产品‘两头在外’,物流运输成本居高不下。”黄星说。
黄星表示,为不断推动产业链向终端延伸,提高产业附加值,近两年,在纺纱产能稳定的基础上,新疆大力引进针织、机织、服装企业,并规划建成4个大型印染厂,从补贴政策上也予以相应的倾斜,进一步延链、强链,促进纺织产业链的内循环,提高产品就地转化率,促进就业。
今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通知,出台九条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新疆纺织服装产业政策,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根据通知,新建或疆外转移的服装、家纺、针织品等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贷款利率同样享受50%的财政贴息,单个企业每年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
在产业升级扶持上,对在疆纺织企业实现从棉纺向混纺转变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按照实际投资额的50%补贴,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此外,政策支持服装、家纺、针织等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对获得国家不同等级智能工厂认定的企业给予相应奖励。这将助力企业抢占先机,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新疆纺织补贴政策从最开始的普惠性,逐渐过渡到现在的更具精准性和针对性,加快延链补链强链的同时,实现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应抓紧机遇,调整产品结构,用好用足补贴政策。”黄星认为,在最新政策的支持下,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必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
撰文 / 本报记者 魏诗雯
编辑 / 马瑞 审核 / 王继征 终审 / 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