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员工被套82%本金:孩子学费都交不起,公司却甩锅风险共担
发布时间:2025-07-31 00:52 浏览量:2
2025 年 7 月,深圳华侨城集团前员工王田(化名)站在深圳市劳动仲裁委门口,手里攥着一份泛黄的《项目跟投协议》和银行流水单 ——2021 年投入的 8 万元项目本金,如今仅拿回 9000 元,剩余资金因所投地产项目停工、销售停滞而被永久 "冻结"。这并非孤例。据南方都市报调查,华侨城集团通过 "强制跟投" 制度,使数百名员工陷入类似困境,部分被裁员工甚至抵押房产追加投资,最终血本无归。
** 跟投制度的 "双面性"** 在华侨城 2019 年发布的《项目跟投管理办法》中暴露无遗:
强制绑定:项目负责人、部门骨干等 "必须跟投",未足额缴纳者扣除绩效考核分 5-20 分,直接影响晋升与奖金;风险转嫁:协议规定 "项目盈利时分红,亏损时共担风险",但未设置本金保障机制,停工项目需销售达 90% 方可返还剩余本金 —— 而当前部分项目去化率不足 50%,员工资金沦为 "无息贷款"。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指出:"房企跟投本应是 ' 利益共享 ',但华侨城通过制度设计,将行业下行风险单方面转嫁给员工,本质是 ' 风险绑架 '。"
华侨城集团 2024 年财报显示,公司净利润亏损 86.62 亿元,同比下滑 127%。为 "精益管理",2021-2024 年间在职员工从 24526 人锐减至 19591 人,近 5000 人被裁,其中多数曾参与跟投。
类别具体情况跟投规模单名员工投入 1 万 - 50 万元不等,累计涉及资金超 2 亿元,其中 30% 为员工借款或抵押房产所得兑付现状停工项目平均返还本金不足 15%,销售停滞项目本金冻结率达 82%维权进展法院以 "未达到解雇威胁程度" 为由,不认定 "强制跟投" 违法,员工胜诉率不足 10%"被裁后社保断缴,孩子学费都凑不齐,公司却还在强调 ' 风险共担 '。" 前员工李敏(化名)的遭遇颇具代表性 —— 她 2022 年抵押深圳龙岗区房产投入 35 万元,如今项目停工,银行催贷通知已累计 17 封。
面对员工维权,华侨城集团在 2025 年 7 月 28 日声明中强调:
"跟投属行业普遍机制,遵循《民法典》《合伙企业法》,员工需共担风险。"
但这一说法遭多方质疑:
制度矛盾:2023 年修订的《跟投管理办法》明确 "离职人员原则上允许退出",但执行中要求员工提供项目盈利证明 —— 而停工项目根本无法满足这一条件;信息不透明:员工反映,项目资金流向、亏损原因从未公开,"我们甚至不知道钱投到了哪个楼盘";监管滞后:深圳市住建局表示,房企跟投暂未纳入劳动监察范围,"属民事纠纷",而国资委称 "央企内部管理问题,不直接介入"。这种 "监管真空" 并非个案。2023 年中城投控股(深圳)有限公司 "伪私募" 案、2024 年中国黄金 "黄金租赁" 爆雷案中,均出现员工资金被挪用却难以追责的情况,暴露出央企内部风控与外部监管的双重失灵。
华侨城事件折射出房企跟投机制的系统性弊端。2019 年行业鼎盛期,碧桂园、万科等企业通过跟投实现 "员工与项目利益绑定",但 2022 年以来,随着地产销售下滑(2024 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降 18.3%),跟投逐渐异化为 "风险转嫁工具":
风险与收益失衡:员工承担 100% 亏损风险,却仅享有项目利润的 5%-8% 分红;退出通道形同虚设:停工项目无回购机制,国资未设置 "风险兜底" 条款;信息不对称:员工无法查询项目真实财务数据,只能被动接受 "亏损" 结果。中国房地产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张波指出:"当跟投从 ' 激励工具 ' 变成 ' 割韭菜 ' 手段,央企的社会责任与制度温度已荡然无存。"
面对愈演愈烈的跟投纠纷,专家建议从三方面改革:
立法明确红线:规定员工跟投金额不超过年收入 30%,禁止抵押房产等杠杆投入;建立应急退出机制:对停工项目启动国资回购,或由母公司垫付 50% 本金;强化第三方监管:由银保监会对央企跟投协议进行备案审查,定期披露资金流向。对于王田们而言,这场维权或许漫长。但华侨城事件已敲响警钟:当企业将员工资金当作项目风险的 "缓冲垫",最终透支的,不仅是员工的积蓄,更是央企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