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茶香润古今,公益诉讼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5-06-13 08:43 浏览量:13
襄州区,镶嵌于奔流不息的汉水中游,自古便是舟车辐辏的交通咽喉与商贸重镇。明清之际,航运勃兴,境内唐白河更成为万里茶道上茶叶北运的重要航道。襄州不仅沉淀着“南船北马”的千古传奇,更滋养了古驿大桥的万里茶香、鹿门山的诗茶风雅、水星台的茶路回响。而今,襄州区检察院正以法治之力,让这些文化明珠在新时代重焕璀璨光彩。
古驿桥头,茶香犹存
襄州区古驿镇因“南通巴蜀,北达京都”的交通驿站而得名,曾是万里茶道汉江段的重要节点,从这里启程,满载南方茶叶的舟楫沿汉江支流北上。古驿北大桥始建于初唐时期,作为襄阳通往河南新野古驿道上的桥梁,是万里茶道“南船北马”的重要见证,目前也依然是古驿镇老街的重要通道之一。古驿镇也依托古驿北大桥这一水陆转换枢纽,成为辐射鄂西北、豫南的商品集散地。
这座横跨古河道的石桥,见证了商旅络绎的繁华与开放包容、诚信坚韧的茶道精神。然而岁月侵蚀与风雨洗礼,使大桥桥体残损、部分护栏缺失,不仅历史风貌受损,行人车辆通行更存在安全隐患。检察干警深入桥区,细致勘查桥墩裂缝、拱券风化情况,与区文旅局开展座谈磋商,要求其积极整改。
1
2
△整改前(上),整改后(下)
目前,古驿北大桥修缮工程已顺利竣工,安装防护栏杆、桥体桥基及护坡加固维修、桥面修整等,基本排除了文物安全隐患,极大改善了居民出行条件,让文物保护更多惠及于民。
鹿门幽境,茶韵萦回
△鹿门山(图片来源于网络)
鹿门山,襄州灵秀之地,不仅以风光旖旎著称,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唐代诗人皮日休曾隐居于此,自号“鹿门子”,对茶道造诣精深,有《茶中杂咏》十首传世。诗中“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细腻描摹烹茶之趣,“石洼泉似掬,岩罅云如缕”生动勾勒了鹿门山茶坞的如画美景,展现了诗词与茶文化在此交融的独特魅力。
然而,时光流转,鹿门山的古建群落、珍贵碑刻及森林生态系统面临挑战。其文物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古碑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生态环境保护存在薄弱环节,过度人为活动致使山体破损、地标裸露;消防设施不够完备,存在火灾隐患;宣传与推广也不足,影响景区保护与发展。
△襄州区检察院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召开座谈会
襄州区检察院积极履职,邀请相关职能部门深入鹿门山景区实地察看并召开座谈会。针对景区内存在的问题,联合区法院发出《关于加强鹿门山风景区生态环境及文化遗产保护的联合建议书》,有力督促相关行政部门落实整改,消除隐患,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修复深度融合,助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
水星台上,茶路回响
站在水星台上,汉江舟楫往来的景象尽收眼底。这座始建于明代的高台式建筑,曾日夜守望古城火情——一旦发现火患,值守者便击鼓鸣号,百姓应声提桶奔援。而今,这座我国保存最完整、历史记载清晰且位置未变的古代消防建筑,与汉水对岸的襄阳码头群共同构成万里茶道上的关键坐标。
△水星台内部(图片来源于网络)
襄州区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水星台古建筑内部多为木质结构,但未设置消防栓,且消防水带水压不足,存在较大火灾隐患。该院立刻制发检察建议,要求有关部门积极整改,保护古建筑安全。在检察机关督促下,行政责任主体投入80万元专项资金,积极推进水星台消防工程项目,竣工后极大程度改善了消防隐患问题。
当检察官再度登上水星台时,汉江上仿佛仍有茶船的帆影浮动。这座曾以鼓声召集百姓灭火的古建筑,如今被检察力量赋予新的使命——它不仅是万里茶道的关键坐标,更成为公益诉讼检察保护文化遗产的象征。
在守护千年文脉的征途上,襄州区检察院始终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他们以法治的利剑与温度,精心守护着襄州大地的历史文化瑰宝。展望未来,这支队伍将继续勇毅前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检察智慧与力量,书写公益诉讼守护文明的新篇章!
来源:襄州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