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进入“无核”时代,李盈莹复出仍难撑起进攻大旗
发布时间:2025-06-10 11:41 浏览量:13
当朱婷、张常宁的时代正式落幕,中国女排的洛杉矶奥运周期在阵痛中启航。李盈莹——这位曾在单赛季狂砍804分的“得分机器”——因伤高挂免战牌,将更艰巨的挑战留给了新生代。
国际排联的一纸新规,彻底打乱了中国女排的奥运备战节奏。世锦赛改为两年一届,2025年与2027年接连开打,其中2027年世锦赛前三名将直通洛杉矶奥运会。洲际锦标赛冠军同样能锁定奥运门票,亚洲赛场的主要对手日本队虎视眈眈。
以往,中国女排可利用奥运周期第一年无大赛的间隙大胆启用新人。如今,新帅赵勇上任之初就要直面世锦赛考验。新人培养的时间窗口被急剧压缩,一旦成绩滑坡,教练团队可能重蹈2009年蔡斌因练兵失利下课的覆辙。
更严峻的是人才断档。朱婷、张常宁已明确淡出国家队,中生代主攻吴梦洁与庄宇珊被推至前台。身高1米91的吴梦洁在对阵土耳其时轰下18分,展现了超手进攻的天赋,但接发球稳定性不足的短板暴露无遗。
灵动的庄宇珊虽在防守端贡献突出,面对欧美高拦网却屡现强攻突破瓶颈。当记者问及对阵土耳其的感受时,她坦言:“外界肯定觉得我们比不过土耳其,但打下来发现我们也能掰掰手腕!”
接应位置同样隐忧重重。龚翔宇仍是攻防枢纽,但当这位老将因伤状态下滑时,教练组在关键分上仍不敢信任新人。客串接应的唐欣偶露锋芒,却难解“单极依赖”的困局。
世界排坛的战术潮流已悄然转向。巴黎奥运周期12项大赛中,11个MVP奖项被接应球员包揽,标志着“强力接应”时代的全面到来。意大利的埃格努、塞尔维亚的博斯科维奇等超级球星,成为各队抗衡的标杆。
当中国女排仍押宝李盈莹这枚“重炮”时,欧美强队早已布局双核驱动。意大利名帅贝拉斯科甚至祭出埃格努+安特罗波娃的双接应组合,彻底规避单体核心被锁死的风险。
2025年3月底的意甲半决赛上演了经典案例。诺瓦拉队全程追发朱婷,成功扼制科内利亚诺的进攻命脉。即便拥有哈克这样的顶级接应,科内仍以0-3溃败——这记警钟为中国女排而鸣。
李盈莹的巅峰状态毋庸置疑。2018年排超联赛,她单场暴砍43分,赛季总得分突破800分大关创造历史,进攻成功率长期保持在50%以上。在朱婷缺阵的巴黎周期,她几乎以一己之力扛起球队进攻大旗。
洛杉矶周期开启后,李盈莹因伤缺席国家队赛事,中国女排的攻防体系顿显单薄。当吴梦洁哽咽着自责“做得还不够好”时,折射出的正是核心缺席后的集体迷茫。
北京站的聚光灯下,一群“05后”小将迎来国际赛场首秀。18岁的二传张籽萱组织快攻时的果敢令人惊艳,但在对阵波兰一役中,传球弧度偏差导致攻手屡屡失配,暴露出年轻球员的稚嫩。
副攻王奥芊等新锐同样在攻拦两端起伏明显。波兰主帅拉瓦里尼的点评一针见血:“中国女排虽然缺少经验丰富的老将,但每个位置都有小将能顶上来。”这份天赋需要高水平赛事淬炼。
与土耳其的鏖战恰是成长的学费。当第三局中国女排从绝境中上演31-29的惊天逆转时,庄宇珊真切体会到“球不落地永不放弃”的女排精神:“大家都进入了忘我的状态!”尽管最终惜败,这股初生牛犊的气势已赢得尊重。
赵勇指导的赛后总结颇具深意:“关键球把握和心态调整需要总结。竞技体育充满不确定性,但永不放弃的精神必须传承。”这支青年军需要的不是苛责,而是允许试错的空间。
中国女排的复兴绝非一人之功。放眼国际排坛,巴西的加比与意大利的塞拉在主攻线大放异彩,土耳其的瓦尔加斯、俄罗斯的小彩娃等新星蓄势待发。中国女排急需在吴梦洁、庄宇珊之外,发掘更多攻击点。
二传位置传来希望曙光。江苏小将张籽萱的传球灵性初露锋芒,若能突破稳定性瓶颈,有望盘活全队进攻体系。她的成长速度,将直接影响球队战术革新的进程。
更深层的变革在管理体制。资深排球评论员痛陈:“所有问题中最大的症结是‘塞人’现象——其他问题多由此衍生。”当非竞技因素干扰选材,主力队员被过度消耗,新人成长空间受挤压,形成恶性循环。
排管中心立下军令状:洛杉矶奥运目标站上领奖台。实现这一愿景,既需要保障李盈莹等核心的身体状态,更要建立公平高效的选拔机制,让真正有潜力的新秀获得成长机会。
世联赛北京站的硝烟散去,庄宇珊的话语在更衣室回荡:“下一次再碰到她们时,我们就能早点拿下比赛了。”这位小将眼中闪烁的不仅是自信,更是破茧成蝶的渴望。
洛杉矶周期的倒计时已然开启。当李盈莹伤愈归队时,她或将看到一支不同的队伍——吴梦洁的后排强攻越发犀利,张籽萱的传球更显老辣,而庄宇珊的防守依然不知疲倦。中国女排的复兴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